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青岛风俗 > 正文

青岛订婚彩礼世纪演变:从三根油条到万紫千红

类别:青岛风俗 日期:2020-9-4 13:33:36 人气: 来源:

  人的一生中有几件事常神圣的,订婚就是其中一件。老人们回忆说,以前日子苦,几十元彩礼钱就够了。然而,现在有网友诉苦,“订婚彩礼钱要求‘万紫千红’了,也就是10000张5元的和1000张100元的,加起来就是15万元!是不是得借钱订婚啊?”惊讶之余,记者连日采访,搜集了不同年代人的订婚故事,被采访者大都对此事记忆深刻,不少人直言订婚就像“刚刚发生的一样”,彩礼的变化,也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时代的变迁。

  上世纪50年代初,正是不同订婚风俗交叉存在的年代。为了了解这一年代人的订婚经历,记者多方寻找,找到了两位不同风格的典型:传统派和新兴派。

  常建民老人今年已经78岁了,在她的记忆中 ,父亲一直在青岛做米面生意,自己也是土生土长的青岛人,“那会儿他们说俺父亲坐洋车、戴礼帽,是个有钱人,现在说起来确实是那样。”常奶奶的娘家经济条件优越,自己作为唯一的孩子,更是从未受过一点委屈,解放青岛以后,她随父母一同回到了即墨农村的老家,“当时的想法就是回去能分个房子、分块地”,不过,娘家不少亲戚还都在青岛。

  “我结婚的时候刚刚20岁,是1955年,订婚是1952年的事儿了。当时俺对象在一家店里当店员,经过店门口的时候,他们的王掌柜就问我姨,‘你领的姑娘是谁,以后还来不来?’”结果等她下次来看姨的时候,这门亲事就定了,“之前俺姨突然到俺家去了,拿了四斤肉、六斤点心还有60块钱,这就算挺高档的彩礼了。”常奶奶笑说,那个年代的人很实诚,拿了人家的东西,就等于这门亲说定了。三年以后,两人在青岛办了婚礼。

  “当时不管是订婚还是结婚,我都算比较好的了,好多人都直接跟着人家回去了,什么都没有。”常奶奶说,母亲心疼她,特意向男方提出要求——得用车接,于是,从大窑沟到广西,绑着大红绸子的黑色轿车把常建民接到了男方家。常奶奶拿出跟老伴结婚时拍的婚纱照给记者看,“那天还专门到中山天真馆拍了婚纱照,我这个卷发,是我妈给我烫了一晚上才弄好的。”婚纱照是黑白的,“后来俺孩子给我们放大了照片,做成了水晶摆台。”

  张淑莲老人作为新兴派代表,订婚、结婚格外简单,她嫁的是个当兵的,“俺对象在门上班,部队上有要求,订婚什么礼都不送,就是俺娘给做了一套中山装,还有一件小红袄,结婚就是开个会,戴个大红花,很简单。”张奶奶结婚的时候只有18岁,一切都听大人安排 ,“那个年代别人还有坐车的,还有坐轿的,咱不明白是怎么回事,那会儿家里做小买卖的经济条件能好点,给的钱多点,可以出去租车,租轿,订婚还有六色礼之类的,但是量比现在少。”

  1961年、1962年经济困难的时候,就没那么讲究了,“俺弟弟1961年结婚,全家粮食要攒好几个月,到结婚那天发点馒头,做点面条给每家分分,那个时候大家都不容易。”

  今年70岁的郝嫦娥大娘已是金婚,老太太非常满足现在的生活,“我就是相中了俺对象的孝顺,俺两个儿子也都跟他似的,都很孝顺,我跟老伴身体也都还不错,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10月17日下午,记者来到老人家中时,老两口正在跟几个邻居一起打扑克,笑声不断传出,说起当年结婚的事情,郝大娘感慨,“就好像昨天刚刚发生一样,记得那么清楚。”

  老人告诉记者,她 19岁的时候就已经是青岛晶华玻璃厂的工人,那时候,比她大三岁的王大爷还是个学生,“他在济南上中专,是青岛人。”当时的王大爷利用周末来玻璃厂实习,中午跟郝大娘等工人一起吃饭。

  那时候什么都靠供应,工人们一顿饭就是四根油条、一碗玉米稀饭,来实习的王大爷当时把自己的四根油条全都包好,只在那里喝稀饭。热心的郝大娘问他怎么不吃,王大爷说了一句,“俺娘在家里捞不着吃。”听完这句话,她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说不出是啥滋味,“我就因为这个跟了他,当时就觉得这个孩子真是孝顺。”于是 ,郝大娘二话没说,把自己的三根油条一股脑给了王大爷,当时,其他工人也每人省出一根油条给了孝顺的王大爷。

  三根油条成就一生姻缘,回到济南继续学业的王大爷记着这些人的心意,就给郝大娘写了一封信。虽然信封上写着寄给郝大娘,信里的内容可是感谢大家的,大家传着看信并一致觉得,人家既然来信感谢,应该给人回一封,于是 ,众人郝大娘,“你给他回信吧”。责无旁贷的郝大娘给王大爷回了一封信,大爷又寄来一封,就这样,也没啥介绍人,两人慢慢成了恋人。

  等王大爷一毕业回到青岛分配了工作,两人的婚事就提上了日程。王大爷是家里的独子,父母身体不好,经济状况也比较困难,没有订婚的钱。到结婚的时候,也是什么都没有,大爷骑着自行车去郝大娘的宿舍接她,去把结婚证领了回来,“当时领证还给两个暖瓶,走到小村庄时打碎了一个,把俺心疼得不行了。”郝大娘到了婆家后,婆婆就安排公公买了7块钱的菠菜,一家人吃了一顿用菠菜汤下的面条,这婚就算结了。

  两人婚后每个人每月工资都是 31块钱,第二年涨到36块钱,到了1976年,单位分了房子,两个人靠这些工资照顾生病的老人,两个儿子,直到上世纪80年代,日子才一天一天好起来,房子也越来越大。等到1988年,郝大娘的大儿子结婚的时候,老两口给了儿媳妇1000多块钱的彩礼钱,到了1994年,小儿子订婚的时候,彩礼钱给了4000多块钱,还有了金货。考虑到大儿子结婚的时候,媳妇没有金首饰,郝大娘就给她补买了一些,还补上了3000多块钱。郝大娘感慨地说,现在日子过得好了,每家都有两套房,“庆祝金婚是在大酒店里办的酒席,比结婚的时候热闹多了,俺俩一辈子没红过脸,用老伴的话说,他还娶我。”

  “俺订婚那会儿,算是条件好的了,男方家很舍得花钱,订婚的时候,男方买了糖和点心,还给了我200块钱,让我去上海买衣裳。”今年63岁的刘秀云告诉记者,在那个年代,大家伙就都知道上海的衣服时髦,料子好,很多人都托人从上海捎布料,自己拿着男方家给的订婚钱,亲自到了上海,买回来一些好布料。当时男方家出手阔绰,还给置办了一对红箱子,还买了写字台和橱。“当时的糖和点心,不是很好买,这些年一直流行的六色礼,我估摸着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兴起来的”。

  “我那会儿住在四方区人民上,算是青岛市的中等地段,当时,中山最好,台东第二,四方区第三,彩礼都差不了太多。”刘秀云说,到他们结婚的时候,家里请了个老厨师,“当时摆了五六桌。”她说,等到自己的闺女结婚的时候,男方给了一万零一元,“还买了钻戒,就算订婚了,结婚的时候在酒店摆了十几桌”。九把刀照片

  

关键词:青岛订婚彩礼
0
0
0
0
0
0
0
0
下一篇:没有资料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条 查看

姓名: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一个

推荐文章更多

热门图文更多

最新文章更多

关于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帮助

合作伙伴:

CopyRight 2002-2012 青岛网-青岛生活信息网 技术支持 FX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