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青岛风俗 > 正文

即墨古城有“三门四阁” 南乡就是现在青岛市区

类别:青岛风俗 日期:2016-6-6 19:51:39 人气: 来源:

  一提即墨,人们总会想到那句“先有即墨,后有青岛”。作为一座千年古城,即墨在历史上的影响力绝对给力,它曾是胶东国的国都,它盛极一时可和齐国都城临淄(今属)相媲美,它人才辈出、名人数不胜数今天的《发现青岛》,我们走进即墨城,告诉你一个不一样的、神奇的古城。

  即墨古城:“三门四阁”

  “即墨”二字在青岛地区诸多地名中算得上是最为古老的了,然而即墨名称由何而来?据史料记载:“即墨之名,因水而得;即墨之设,其来久远,分析合散,代有不一;亘山联海,不改其常。”

  “即墨”二字最早出现在《战国策》、《国语》、《史记》等历史典籍中,因地临墨水河而得名。“即”,是指临近、靠近;“墨”,便是指墨水河。通过《即墨市志》,我们可以了解到:“商周时,即墨为莱夷地。公元前567年,齐灭莱,建立即墨。战国时期,即墨就开始屹立在齐鲁大地的东方,盛极一时,与齐国都城临淄一样富实。后来秦统一天下,实行郡县制,即墨才开始定为县。西汉时期,把胶东郡分为胶东国和东莱郡,即墨归胶东国管理。胶东国下设即墨、昌武、下密、壮武、郁秩、挺、观阳、邹卢8个县,而即墨城被作为国都。从秦汉到南北朝的700多年间,虽然朝代变换不断,战乱不断,但即墨县制一直没有改变。”

  即墨历史上经历了三次重大历史变故:

  第一次发生在556年,南北朝末期,即墨县制被废,一同并入长广县(今平度)。

  第二次发生在596年年,隋朝建立后,即墨县制恢复,重建到今天即墨城区。

  第三次发生在1898年,清与签订《胶澳租界条约》,将即墨“南乡”划走了,这块地方就是现在的青岛市区。

  秦代置县,隋朝建城,有1400多年建城史的即墨就是一部丰富的历史书。据清同治版《即墨县志》记载,即墨县城是隋开皇十六年(596年)建,城墙有2000米长,高9.1米,厚6.6米,外侧的护城河有3.9米深、11米宽。明朝万历年间,知县许铤、县承杨元国。据《即墨县志》记载:“城有三门,门上均有题额,东为望海(东临沧海),南为景岱(南眺崂山群峰),西为临川(靠近近西河)。”即墨古城的三个城门均为瓮城(围绕在城门外的小城),城门楼为两层阁楼。即墨古城还有四阁,分别为:东阁(魁星阁)、西阁(阁)、北阁(三官阁,三官指天官、地官和水官)和南阁(火神阁)。

  除了这些,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故事太多,名人更是更不胜数。从被齐威王“封之万家”的即墨大夫到巧布火牛阵、大破燕军的田单,从西汉著名的家、博士谏大夫王吉(青岛地区第一个姓王的人)到后来著名的即墨五大家族周、黄、蓝、杨、郭都留下了举足轻重的历史印迹。

  门楼:蓝田没当上驸马,却得到小门楼

  即墨城有几大看点 ,第一个要提的就是门楼。除了城门楼,其实还有个蓝田门楼,老即墨人没有不知道的。因为它的样子和的五朝门一模一样,就是矮了两砖。在那个封建时代,竟然有人敢仿造五朝门?其实,这里还有个关于即墨知名乡贤蓝田的故事,民间艺术家协会、民俗学会会员徐伦成是这样介绍的:

  蓝田他爹是个做买卖的。有一年,来了个会看地气的南方人住在他家,这人连续几天晚上都回来得很晚。蓝田爹悄悄跟着他,来到县衙门前的荷花湾,等到半夜发现,荷花湾里竟然慢慢升出一朵鲜红的大荷花,耀眼。这时,南方人自言自语:“好地气用不上,叫烦!”蓝田爹一听笑了,第二天晚上拿着蓝家的骨灰罐到荷花湾,等那朵荷花上来时,一下把罐子放在荷花心里,荷花收起来落进水里,此后再也没有出来过。

  第二年春天,南方人又来了,这次还带来了两个女儿。就在南方人出门办事的日子里,两个女儿都怀上了蓝田爹的孩子 ,他带走了大女儿,小女儿则许给了蓝家。小女儿生下的孩子就是蓝田,大女儿生下的孩子取名邓玉赞。两个孩子都智力超人,蓝田外号“蓝三船”,是因为有一年坐船到南方姥姥家,买了三船书,结果一看一扔,竟然都记住了了。邓玉赞外号“邓五车”,意思是他念了五车书。

  同父异母,有同样的基因,两人一起参加科考成绩不分上下,愁坏了,因为他想招状元为驸马。后来,就请这两人吃饭,公主坐在屏风后悄悄看 ,看上谁谁就是状元和驸马。邓玉赞生得高大魁梧,但脸上有疤,鼻子还长歪了。心想公主怎么可能看上自己,光顾着大吃大喝。蓝田却生得眉清目秀,白脸儿,吃起饭来细嚼慢咽,很有风度。公主到底相中谁了呢?结果让所有吃一惊,竟然是邓玉赞,原因是:“那蓝田虽有才有貌,但食而不振,必有细病在身,不能长寿;邓玉赞虽相貌丑陋,但健壮。”

  蓝田丢了状元和驸马,一个人在五朝门前郁闷。看到了,问道:“蓝爱卿在看什么?”蓝田随意说道:“我看好这五朝门了。”为了安抚他,便下旨,给他在即墨老家仿修一个。于是,在即墨城便有了这个小五朝门。

  牌坊:即墨境内曾有牌坊108座

  牌坊,也曾是即墨城的一景。据清同治版《即墨县志》记载,即墨境内有各种牌坊108座。其中在即墨古城区有牌坊48座,至同治年间尚存38座。至清末民初,仍存约31座。虽然现在大部分已经荡然,但这些牌坊的内容却被保存了下来。下面让我们来看看周敦亮、范起龙整理的《即墨县城的牌坊》:

  这些牌坊全是用花岗岩等石料以高浮雕、浅浮雕和立体雕的表现手法雕琢而成,雕镌之精美,造型之典雅,气派之壮观,堪称一大胜景。

  一进即城东关,便有5座牌坊展示于面前:一座是“纶恩”坊,是为在广西道任监察御史的袁三重而立;一座是“宪台”坊,是为钦差巡按直隶等处屯田马政监察御史袁耀然而立;一座曰“进士”坊,是为丁丑科进士黄嘉善而立。另有节烈坊一座,是为举人江眉之妻周氏立;贞教坊一座,是为江裕风之妻孙氏立。入东门不远,在文庙前亦有5座牌坊,是为和孔夫子的德政而立的。

  值得一提的是,东门里大街周围还有10座牌坊。一座是为黄氏家族中的太子太保黄昭、黄正、黄作圣、黄嘉善立的“四世一品”坊。据说“四世一品”四字是明代礼部尚书、著名书画家董其昌所书。有三座是为周氏家族中的周被、周鸿图父子及周如砥而立的。其中周如砥牌坊书有“世恩”两个竖立大字,其副文镌着“乙丑科会魁国子监祭酒前翰林院侍读周如砥”,此坊是全城诸坊中最精致壮观的一座。西门里大街的14座牌坊,仅为蓝氏家族所立者就达九座。

  虽然这些牌坊都已寻不到,但现在再去即墨城,我们却可以通过“十三坊”来感受曾经的辉煌。“十三坊”取材于即墨古城旧有的牌坊,是这些牌坊中比较盛名的,有为黄氏家族立的“四世一品”坊,为袁三重立的“纶恩”坊,为袁耀然立的“宪台”坊,为黄嘉善立的“进士”坊。文庙前有5座牌坊,即“垂宪”坊、“道冠古今”坊、“德配天地”坊、“斯文正”坊和“万里云衢”坊。另有节烈坊一座,贞孝坊一座。

  庙:华严寺的姊妹庙准提庵

  据清同治版《即墨县志》记载:“即墨境内有庙、寺、祠、庵、坛等各种古建筑98处(不包括鳌山卫、雄崖所及浮山所)。其中,在即墨古城区的古建筑除城池、楼阁、牌坊、桥梁、民居外,有县署、圣庙、学署、崂山书院、考院、参将署、守备署及庙、寺、祠、庵、坛等42处。”这里,我们只提一处:准提庵。根据史料记载,即墨古城内西北隅有座准提庵,俗称后庵庙,是清朝初年由即墨黄氏家族出资和崂山华严寺一起修建的姊妹庙。

  即墨文化网上有一个名叫《鬼胡同白日见鬼后庵庙半夜闹妖》的故事:准提庵(后庵庙)周边人烟稀少,街巷冷僻,只有个叫鬼胡同的地方住着些人家。吴姓人家的女儿去准提庵上香时,遇到一位风流倜傥的白面书生,两人四目相望,一见钟情,但无缘搭话只能悻悻而去。没想到,这吴小姐竟得了相思病,不久香消玉殒。

  此后,每当阴天下雨或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如果有少年郎经过鬼胡同就会看到一位披头散发、满脸愁云的美貌女子擦身而过凡是看到的人,回家后不是惊悸发高烧,就是大病一场。人们都说这是吴家小姐来找替身,抓着谁谁倒霉,要抓够七七四十九个替身才能脱生。这样一来,大白天这一带也少有生人出入了。

  有一年端午节,一位潍县的年轻书生来准提庵上香游玩。他不知道这个传说,在庵里看得尽兴,外面却淅淅沥沥下起了雨当他来到长廊看壁画时,猛然间,前面一位披头散发,面目的女鬼伸着通红的长舌头,挥着十指利爪向他扑来,书生大吃一惊,一侧身子躲过了利爪,女鬼则一头撞进了长廊的墙壁里,清晰地留下了一个扑人的影子 。后来,书生从道长那里听到了吴家小姐的事情,认为自己不死更加发奋读书,几年后考中了进士 ,历任知县、知府,在任上为百姓做了不少好事。

  多少年来,女鬼扑人的故事一直在即墨城广泛流传着,虽然准提庵已从即墨的版图上消失了。

  古城即墨历经千年沧桑,斗转星移。现在这座古城已经在现代技术下重现,草木虽已不是曾经的草木、房子也不再是曾经的房子,但历史永远是当初的历史。如果有一天你来到这里,不要只留下自己观赏的目光,而要用心去倾听曾经发生的一切。城市信报/信网记者 宫岩

  [编辑:光影]

推荐:

0
0
0
0
0
0
0
0
下一篇:没有资料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条 查看

姓名: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一个

推荐文章更多

热门图文更多

最新文章更多

关于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帮助

合作伙伴:

CopyRight 2002-2012 青岛网-青岛生活信息网 技术支持 FX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