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青岛风俗 > 正文

2017正月二十一是几月几几号星期几 正月二十一的风俗禁忌

类别:青岛风俗 日期:2017-10-19 17:38:19 人气: 来源:

  一般情况下,每年正月二十一所对应的阳历时间是不一样的,今年也不例外。根据日历显示,今年正月二十一是在2017年2月16日。下面让我们具体来看看吧!

  纳采/文定/过订/完聘/大定 祭祀 祈福 出行 会亲友 修造/装修 动土 移徙/乔迁/搬家/搬迁 入宅

  在山东鲁南等地区,正月初八为谷日,青岛地区的庄稼生日则是正月二十一。人们以这无早晨天气晴阴来预测小麦丰歉,所以有“小麦成与秕,单看正月二十一”的农谚。

  所谓填仓,意思是填满谷仓。这一天黎明,家家户户都在自己的院子里或打谷场上,用筛过的炊灰,撒出一个个大小不等的粮囤形状,并在里面放一些五谷杂粮,象征五谷丰登。

  填仓节分为小填仓、大填仓两个节日。小填仓为正月二十日,大填仓为正月二十五日。不少地方,如今不分大小,在正月二十三日一并过填仓节。

  关中地区有一个古老的中国传统节日叫补天节,也有叫女王节、娲婆节的。根据传说和地方遗迹,这个节日源于临潼骊山一带。

  补天节有的地方是正月二十日,有的地方是正月二十三日,据说前者是女娲的生日,后者是女娲补天的日子。节日当天,由长辈主妇用面做烙饼或蒸饼,饼子要求圆而薄,名为“补天饼”。补天补地的仪式很简朴,用红丝线系上补天饼抛到自家的屋顶,以象征补天,另一块饼掰入院子的井中或角落,象征补地。仪式完毕,全家才吃补天饼。

  现今,骊山东绣岭石瓮寺后面的山石仍是红色的,据中国民间传说,那是骊山女娲炼五色石烧红的。骊山一带农村在每年的农历正月二十这一天庆祝“补天补地节”,家家烙饼蒸饼,在饼未熟时,向房上抛一张,这就叫补天;再撂在地上一张,就叫补地。这都是纪念女娲的做法,让人们永远缅怀女娲救世之功德。

  骊山脚下的华清池温泉中外驰名,为什么这里会有温泉?中国民间传说是这样的:当年女娲烧炼五色石时,火光映红了天空,了大地。这火光被太阳神吸收,太阳就重新发出耀眼的,四季不断地着;那热气被骊山地下的水吸收,那水就变成了四季流淌的温泉,且这温泉因女娲的而变得神奇起来,具有了辟邪祛毒、消灾除病的功效。

  数千年来,骊山温泉闻名遐迩,慕名而来者络绎不绝。如今,万民沐浴温泉已成盛事,人们来这里,既可洗去身上的尘垢,除病健身,延年益寿,也可在这人杰地灵之处涤练清洁无尘的灵魂和心魄。

  正月二十,惠州过“补天穿节”。补天穿节是我国汉族地区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是日,人们习惯煎薄饼放置露天祭拜,又将薄饼扔到屋顶,谓之“补天”。今天这个节日在许多地方都销声匿迹,但惠州、尤其是惠州本地话区域,至今仍保留着这一节俗。

  补天穿,最早的来源大概是中国古老的原始《女娲补天》:相传共工和人争做,怒触不周山,撞断天柱,把天撞开一个大洞,女娲烧五色石补天,用芦灰填塞洪水,使人类得到安宁。人们这种“补天”的意识,是原始人类对自然现象的一种恐惧感和寄望心理的反映:,河流泛滥,对此,人类是十分恐惧的,怕天会因此塌下来。“补天穿节”的形成,大概就来源于人们这种潜在的“补天”意识。

  补天穿节始于何时不可考,但晋代就有记录:王嘉的《拾遗记》说:“江东俗号正月二十日为天穿节,以红缕系煎饼置屋上,谓之补天穿”。唐宋时补天穿节己经多有流行,苏东坡诗中就有“一枝煎饼补天穿“之句。清代《广东通志》亦有记载:“正月十九烙糯粉为圆块,加线穿其上,谓之补天穿。”惠州民间补天穿之习历代盛行,尤其在东江沿岸两岸的古老城市中如惠州、罗阳,甚至河源等地流行,但这种节俗在建国后也渐少,近年又渐渐恢复。

  惠州古城民间的“补天穿节”,颇具惠州地方的古郡风情。是日,人们在大门两旁挂起蒜菜,然口打(做)树铺粄,祭拜后,家人聚而食之,尔后早早关门睡觉。

  “树铺粄”的“树”,古义为床,张友仁《博罗县志-方言》释义说:“树即床也,即床上铺设之卧具也,简言之,故曰树铺”。所以,惠州话的“树铺粄”,其实就是指象铺床一样铺平的粄。树铺粄是由糯饼发展而来的一种食品:先将糯米粉调匀,煎成薄饼,惠州话谓“煎粄头”。然后,放入白糖、芝麻、花生或肉丝、虾米、萝卜丝、葱、蒜等甜、咸原料作馅,卷起,就象卷起的床铺,故惠州话又称之为“树铺卷”。

  挂门蒜之习,其实和广东不少地方、尤其是广府地区相仿,雍正《广东通志》(郝志)云:“正月十九日挂蒜于门以避恶,广州谓为天穿日”。惠州的挂门蒜,则和惠州的一些民间传说有关。惠州有一首民间歌谣唱道:“正月二十挂门蒜,早食早闩门,无好比(别给)盲婆返来(进门来)摸室臀()。”

  盲婆何人?是鬼。据说以前惠州街上有一个瞎眼老太婆,姓黄,生前沿街乞讨,死后变成喜欢入人屋的。正月二十这天,家家户户忙于打竖铺粄祭天,这便入人家屋内捣乱,喜欢摸人,令人惊诧不已。盲婆生前谁都不怕,独怕自己那位满面白胡子的丈夫,只要这个白胡子面孔在盲婆面前一出现,盲婆就惊恐万分。于是,人们便将一大把蒜菜吊在大门两侧,远看就如一大把胡子,盲婆的鬼魂一见,果真就不敢入屋了。

  惠州民间早有“怕胡须”的传说,这和客家地区的传说有相似之处,惠州民间正月二十挂门蒜,是为了驱鬼避邪应该是无可置疑的了。

  对正月二十挂门蒜,惠州民间还有另一种说法。说是以前有一大户人家,无子,只有一个独生女,年纪很大了却还没能嫁出去,最后,这家人只好给女儿选了一个年纪很大的白胡子女婿入赘。大户人家第一次办喜事,而且又是独生女招郎入赘,自然要热闹一番。白胡子女婿因自己是入赘,年纪又大,出于自嘲,正月二十入赘这天,他抓了一大把蒜菜挂在大门上,继而又写了一副对子贴于两旁,联曰:“正月二十挂门蒜,胡子啦喳进爷门。”这种做法本是自嘲,但是人们不管三七二十一,也仿效在门上挂起门蒜。这样的说法,当然就和“驱鬼避邪”的意思相距甚远了。

  惠州民间补天穿之习,除了,“祭天”、“避邪”等内容之外,还演化出许多新的内容。一些老年人在正月二十祭拜之时,往往念道:“补天穿,补地裂,补,补口舌。”另外象“补天穿、补锅漏”等话,已成了一些惠州人的常用熟语。由此可见,惠州民间过补天穿节,已远不是原始的补天祭天活动,而是一种内涵更广的求神祭拜活动。

  据记载,我国汉族地区过补天穿节的习俗相近,但时间上颇有差异。在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之中,“雨水”多在农历正月十九到二十几的时间内,因传统的补天穿节和这个“雨水”相关,故全国各地汉族地区的补天穿均在这段时间内。不过,具体时间各地不一:广东多在正月十九,江浙一带多在正月二十三、四,而陕西一带是在正月二十。惠州也是正月二十,既和晋代王嘉在《拾遗记》里的记录相同,又与千里之外的陕西等地相同,这之间的一种巧合实际是在表述了一种渊源上的关系,惠州在这个时间过天穿节主要是惠州的本地话区域,实际在印证了惠州话居民的“老客家”身份。至于更深一层次的关系,这那就有待史学家们的进一步考证了。

  “所谓抢炮头,就是炮头射向天空后,然后落下来,人们乘机争抢带有标识的炮头,据说抢到炮头者会行好运。”新塘古坑村村民告诉记者。按照习俗,“抢炮头” 活动时间安排在每年正月二十举行。

  每年该活动地点都安排在古坑村篮球场举行。当天中午12点左右,全村男女老幼近千人汇聚篮球场。“参与活动的,除了新塘人,还有不少是邻村的,甚至是闻声而来的新莞人。”说。“抢炮头”活动开始后,人群中便腾出一个直径十多米的圆形空地。一轮锣鼓声后,开始放“头炮”:药引被点燃后,“轰”的一声,一个手指般大的竹质“炮头”冲天而起,腾空二三十米后落回地面。随着声音,人们的视线努力搜索那上升和下落的炮头径。当下坠的炮头临近地面时,人群朝它向下坠的地点蜂拥而上,无数双手伸向天空,希望在炮头落地前能抓住它。但因人多挤拥,,往往谁也抓不到,小小炮头在人丛缝隙中落在地面。于是人们便转为低头找寻,几个、十几个人在一点上抢夺炮头。旁边的人不断鼓掌、鼓噪和欢呼,掀起一阵阵。经过一轮“搏斗”,最后胜利者高举抓着炮头的手,大呼:“我抢到啦!”凭着炮头,抢到者将会得到一笔金和品,取得第一发炮头的人的金为最多。又是一轮震耳的锣鼓声以庆祝他们的胜利。接着又点二炮、三炮直到所有的炮头都抢完为止。整个抢炮头活动通常持续一个小时左右,锣鼓声、欢笑声一直不绝于耳,节日气氛达到炽烈程度。

  “古坑村人的这一风俗,延绵百年一直不衰,唯一的一次中断是期间破四旧时,抢炮头被认定是活动,被停止。”古坑村民标叔说。80年代之后,这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文化活动再度盛行。在他的记忆中,小时候炮头数量只有几炮,按惯例,炮头有累积习俗:即当年抢得炮头者下一年要按数或者多于原数酬还,以便活动年年能持续,今年累积有20多个炮头了。烧炮头活动能增添喜气。

  农历正月二十日为福安社口镇潘洋一带畲民节日。这一天,畲民不下田,要做糯米糍“补天”。用春菊草和糯米一起蒸制的糍粑粘而不腻,吃用糍粑能起消积化食作用。相传为纪念女娲娘补天之功,在正月二十日女娲生日这天做糍粑帮助她“补天”。又说:古时每年正月阴雨连绵,影响春耕,是皇天漏雨的缘故。因此,这一天畲民都要做糍,供祭天皇,取意“补天穿”(破漏处)。

  第一种说法是:清同治年间起义,清兵大举进剿。庆阳在战乱中死伤十有七八,余者纷纷逃生。待到战事平息,居民返回家园已经过了正月十五,于是,人们就在二十这天补过十五佳节,同庆和平,以至延续至今。

  第二种说法是:自清代光绪年间,西峰正月二十为财神爷庙会。所有的商人和商号为求财神保估生意兴隆,各自踊跃出钱,豫、陕、晋等同乡帮会举办社火,互相攀比,自然形成正月二十的节日习俗。以后每逢此日,西峰各地的社火竞相街头献艺。时期,西峰正月二十是财神爷庙会。

  第三种说法是:二十二年,驻扎在西峰的一位西北军团长向西峰商会,从正月初七出社火,走街串乡演出,直到正月二十举行社火评比,将二十的财神爷庙会推迟一天。从此,正月二十成为西峰社火活动的。

  全中国人都是正月十五闹元宵,而惟独地处黄土高原腹地的西峰,民间历来却有个“闹”二十的习俗。西峰人何以要“闹”二十,大体对其来源有三种说法:

  一曰补天说。这天农家妇女都会赶在天亮前烙好几张煎饼,分别放置于灶君牌位前、地上和院子中心,意谓补天盖地。东晋王嘉在《拾遗记》中则记载:“正月二十日为天穿日,以红线系煎饼置屋地,曰补天穿,相传女娲氏以是日补天故也。”

  二曰战乱说。清朝同治年间曾发生过民族战乱,俗称“花门之动”。董志原人死伤无数。人们为战事灾难,不得不背井离乡,外出逃命,十室九空。战事平息后,返乡归来的人们已错过了这一年的元宵节,便以正月二十作为一次补偿性的活动而流传至今。

  三曰庙会说。原因是正月二十系财神赵公明生辰。若干年前西峰有处财神庙,香火旺盛,人们在这天云集寺中,白日里、看戏,踩高跷、皮影、杂耍等,入夜则观灯、看戏,热闹非凡。后来被毁,虽无神像可敬,但人们却有意将耍社火的习俗流传至今。

  正月十五晚上,参与社火演出的人员就装扮一新,首先到神庙(殿、院、堂)等有神灵的地方转一圈,作娱乐演出,目的是祈求神灵来年消灾避难,五谷丰登,生活安康,这是其一。另一方面的原因则在于到此处“请神”,意思是让神灵依附上自己的身体,因为社火表演中的许多人物大都是故事中的“神”或“仙”,要演绎神灵的故事,则要请神灵附身方可。出了神庙之后,一般先给富商、富绅演出,由富商布钱、富绅管饭。也有村民为落花流水成房舍和乔迁新居而邀请入宅演出的,称之为“禳院”,但此时的演出只限在晚上进行。正月十九转为白天演出,谓之“亮社火”。二十日各社火正式街头,进行汇展和比赛,因而这天成为西峰春节文化活动中最有意思的一天。

  近年来的正月二十,更是热闹异常。这天,城郊四乡社火齐集市区,城区各单位、企业、学校及各县的、模特队、秧歌队等都来西峰汇演,在街道行进中边走边演,阵容庞大,史无前例,观众达十万之多。晚上,地摊社火、陷火灯会、戏曲电影等各种文娱活动遍布街市巷道。因此,西峰的正月二十,成为庆阳春节文化活动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山西晋南在正月二十这一天有摊卷卷的风俗,正月二十日,在山西几乎家家户户都有摊卷卷、吃卷卷(也卷)的习惯。

  史载正月二十日为称“添仓日”,这天农家均要祭祀仓官。一般中产以上人家,这天均食“卷卷”,并于晚间把“卷卷”撕于米粮仓内和缸中,名为“添仓”。表示祝贺今年仍要仓廪丰满之意。从这天起,春节即算过毕,开始准备春耕。旧时从讲,十二月二十日称为“封印”日,正月二十这天叫做“开封日”,意思是年过完了,都要进入正常的工作,各种公章印鉴都要重新开封启用了。

  这里的习俗,每到正月二十家家户户都要做“卷卷”,吃“卷卷。正月二十旧俗称为填仓日,晚上把卷卷放在米粮仓内和缸中,名为“添仓”。表示祝贺今年仍要仓廪丰满的意思。从这天起,年就算过完了,应该把心收收,开始准备春耕。晚上,人们还三五成群的趁天地、土地爷的时候去“偷”段姓人家的卷卷,说是吃了段家的卷卷今年可以“断”去所有的疾病和灾难。而段家这天也尽开大门,任由孩子们去“偷”。

  临近这一天,人们都要把白面搅成稀稀的糊状,在平底锅里摊成如纸的薄饼待用。将豆芽、粉条、肉丝、豆腐干、海带丝、韭菜、萝卜丝等(可根据自己口味选用不同的菜肴)拌成熟馅待用。

  做卷卷时,把薄饼从中间切开一分为二,将拌好的馅呈一字形摊在切开的薄饼上卷起来,像一条装满粮食的口袋,一条条堆放起来。神祖,送亲友。

  古代很少有男女在正月结婚的,古代有抬头红一说,即男女正月结婚,乃月太岁压头,不利儿孙,因此正月很少有新人结婚。

  这一天打破碗碟杯盘,意谓着这年会有“破运”,补救方式是用红纸包起,口中念“岁岁平安”等吉祥话,并放在神案上数天,即可化解灾难。也可用红纸包上碎片,新年后丢入河中,口吟“撞破瓷,钱银一大堆”。

  以免一年之中有断炊之虞。这叫做“聚财”。除夕夜大小水缸也不能空,装满之后,还举行封井仪式。即用一个大的簸箕将井面盖住,然后祭拜井神。初一日不能揭开簸箕,因为人们往往将水视作财水,一揭开簸箕用水。

  但有的地方以遇殡事为吉利的,盖因“棺”与“官”谐音,“材”与“财”谐音,有“口彩”可讨,主“”“发财”。

  家有丧事,三年服丧期间,过年的一切行事都要取消。最忌讳的就是到别家去拜年,别人也尽量在正月里不到丧家去,不得已要来往时,不进屋内,而是站在门外说话。

  推荐:

  

关键词:青岛搬家风俗
0
0
0
0
0
0
0
0
下一篇:没有资料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条 查看

姓名: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一个

推荐文章更多

热门图文更多

最新文章更多

关于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帮助

合作伙伴:

CopyRight 2002-2012 青岛网-青岛生活信息网 技术支持 FX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