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里来正月正,正月十五闹花灯”。元宵是新年第一个月圆之夜,是一个以灯为俗、摆龙舞狮的日子,也是客家民间最重要的民俗节日之一。
梅州乃世界客都,闹元宵的习俗由来已久,民俗活动内容丰富且形式多样,兴宁赏灯大过年、丰顺埔寨烧火龙粗犷雄浑、大埔迎龙珠灯宛如巨龙……人们以此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作为文化之乡,梅州地区的元宵民俗活动年年如约而至。随着时代的前进,人们在传承旧俗中,不断发展创新、摒弃陋俗、增添新风,加强对专业民俗文化人士的培养。让传统岁时节令的民俗活动更加绚丽,民俗文化代代相传,也展示出了客家传统文化风采。
从古至今,对于客家人来说,元宵节都是一个隆重的节日。正月十五闹元宵,闹的就是喜庆和吉祥。一个“闹”字,道出了这个节日的欢腾气氛,更道出了人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延续与。在梅州,每年正月十五元宵节,不只是观赏花灯欢度佳节,合家团聚共话家常,更有百年民俗齐上阵。
梅州元宵节的民俗活动历史悠久、声势浩荡、寓意深远。例如兴宁的赏灯、星耀村火把节;大埔侯北村的迎龙珠灯、茶阳花环龙;丰顺的埔寨“烧火龙”;五华下坝镇的迎灯等,这些民俗活动让梅州的客家文化更具特色、更加深厚。
一直以来,梅州的元宵民俗活动大多与“灯”“火”有关,像灯笼、蜡烛、烟花、火把、火龙、烟架……表示着添丁添财、薪火相传之意。在兴宁过元宵相当于过大年,赏灯也是客家地区元宵节非常重要的一项活动。在梅州,因“灯”与“丁”同音,“上灯”即为“上丁”,是客家人为家族中新出生的男孩摆酒庆祝、上族谱的一种仪式。因而元宵节也称为“上灯节”。
到了赏灯那天,上一年有男孩出生的家庭大举设宴,招待坊间的亲朋好友,而前来赴宴的人们一定要带上鞭炮和礼花作礼物,收到的鞭炮和礼花越多,显得这个家庭越兴旺。而赏灯的是“升灯”仪式,所买花灯,到了这天下午,灯会与添男孩的家长共商吉时,把花灯吊在祖公厅。吊新灯前,先要“抢白花”,抢得白花意味着“财丁兴旺”。接着按所选吉时将花灯往上吊,谓之“升灯”,同时鸣放鞭炮。晚上,灯会组织放炮仗、烧烟火、舞龙,一直闹到深夜。随后便是“暖灯节”,以前“暖灯”是给烧煤油的花灯加油。
兴宁的赏灯已入选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还包含了不少特色的活动,星耀火把节就是其中之一。
火把节原是彝、白、纳西、基诺、拉祜等少数民族古老重要传统节日,蜚声,被称为“东方的狂欢节”。客属地区罕有此俗,而在兴宁径南镇特色古村落星耀村,保留有梅州唯一的火把节活动,属于兴宁“上灯”民俗活动之一。
据了解,火把节在星耀村已有三百年的历史。明代的星耀村,因罗氏开基祖罗拱台、罗拱辰兄弟二人自白石村井头坑迁出,当时台辰兄弟手举火把,当火把最大最亮火星的落下处,即为新落。台辰兄弟落基后,筚蓝缕,披荆斩棘,终于落地生根。星耀火把节的传承,不仅有纪念先祖、传递薪火相传的隐喻,更多的是想通过这个活动来团结整个村子,达到兴旺昌盛的目的。
每年正月十三、十四,每家每户便按照人数开始制作火把。等到元宵节那天,白天先在村里的广场举行唱大戏、对山歌的文艺演出;到晚上7时许,村中便组成取火种的队伍,先至公王庙举行拜祭仪式,并燃取火种至罗氏祖祠祖公厅,拜祭祖公后,村民纷纷点燃火把。
人手一根火把,队伍游走在村间,燃烧的火把点亮了夜晚的星耀村。队伍每到达一户人家,都是金狮起舞、锣鼓喧天、鞭炮轰鸣,在星夜中宛如一条长长的火龙。游罢全村,队伍返至广场,举行烧烟架、放烟花等表演。尔后,村民手持火把各自回家。
“火把节是我的童年记忆,从我记事开始,每年都会参加火把节,从未缺席。”来自星耀村的罗志平是火把节的传承人,他认为,火把节作为一种民俗活动,传承人有责任将这个文化继承和发扬。
在现代化的大都市,元宵节传统的民俗活动鲜有人见,大部分仅限于吃几颗美味可口的汤圆,孩童拎着由铁丝、塑料等制成的电子灯笼在自家小区里游玩。罗志平认为,要传承传统文化,宣传与继承同等重要。
“去年的火把节队伍有2公里长,我们都走到半山腰了,还能看到广场上未出发的人群。”在这2公里的队伍里面,有四五岁的孩童,也有80多岁的老人。
罗志平告诉记者,近年来,通过对火把节的宣传,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而来,感受节日的气氛,去年参与人数达到了上万人。
在工艺上,星耀火把节将火把制作进行了简化,以竹筒、草纸、煤油为材,制作简单,工序只需经留节、裁长、注油、卷纸即成。“在火把队伍中,你还可以看到荧光棒、电子闪灯代替传统的火把。”罗志平表示,每家每户都保留有做传统火把的手艺,后来因为众多外来游客的参与,自家做的火把供不应求,就会有商家来村里售卖形式多样的“火把”,增添了不少乐趣。
无独有偶,大埔侯北村的迎龙珠灯在传承的基础上也加入了创意。传统的龙珠灯在制作上颇为讲究,灯笼骨架是由六条剖细竹篾拼接而成,而后用火烤压成六个相等的八角形竹圈,再框制成八角形灯笼骨架,衔接处用细线固定。待师傅将灯笼骨架制好后,再把红纸裁成适合的长宽,糊在骨架上。
“以前的龙珠灯全部是由纯手工制作的,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有了电子龙珠灯。”萧晓雄是侯北村村民,从小就参加迎龙珠灯活动,他说的电子龙珠灯,其实就是使用现代灯泡照明的灯笼,造形上和传统灯笼相似,不需要换蜡烛。
材料虽然改变了,但迎龙珠灯的文化仍保留完好。萧晓雄介绍,灯笼的数量融合了中国古代“九五”和《水浒传》108条好汉的数字,即每条木板上固定9只灯笼,12条木板共108只灯笼。而龙珠灯板也是按照中国传统的“六合”的规矩确定长度和宽度,灯代表火,木生火,木板长度和宽度均要合的“木”。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这是欧阳修所描绘的元宵佳节男女相约的浪漫画卷。在迎龙珠灯活动上,人们还将“中国情人节”的元素添加进去:年轻俊男肩扛龙珠灯,身旁的妙龄女子则负责更换蜡烛。“这样的男女组合是为了给他们制造更多互动的机会,是一种别样的相亲形式。”大埔侯北村村民介绍,古时候,没有出嫁的女孩不能出门,只有在正月十五这一天才可以去看灯、赏灯。那天女孩会带上绣着自己名字的荷包,如果看到中意的男子,便会把自己的荷包抛去,男子捡到荷包就可以找女孩约会。
“如今,元宵节的民俗文化韵味已有愈加浓厚的趋势,不仅守住了传统节日的文化之根,也给传统文化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和表达形式,增强了对年轻人的吸引力与凝聚力。”萧晓雄说。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说的是元宵节张灯结彩、灯火通明的热闹景象。那么今年,梅州各地区又将举行哪些民俗活动,“闹”出火树银花满街舞、锣鼓笙箫到天明的元宵节呢?
梅江区将在元宵当天举行“诗画梅江品年味 文化古城闹元宵”系列活动,为时一天,主要地点位于中山街—油罗街。活动项目有赏花灯猜灯谜、品客家美食、听客家山歌、看舞龙舞狮、展示梅江非遗图片、展示梅江诗词作品、展示多彩梅江图片、举办摄影及诗词文学作品创作等。
今年的图片展,不仅有梅江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目图片,让市民近距离了解梅江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还精选出摄影爱好者拍摄的反映梅江区、经济、文化、历史发展的图片,以喷图的方式悬挂在中山街柱子上,让市民了解梅江区建区30年来取得的各项成绩和城市变化情况。
“烧火龙”是丰顺埔寨最有特色的民俗活动,有“中华一绝”之称。“烧火龙”源于清乾隆年间,至今已有近300年的历史,是当地人在元宵节晚上举行的祈福活动,愿来年风调雨顺、百业兴旺。
烧火龙经过几百年来的不断演变,烟架由原来的五七架发展到十三架,高达十多米;火龙由原来的三四段发展到现在十一段,长达三十余米,并采用有声有色的烟花,表演奇特。数十名赤膊汉子举着火龙飞舞,犹如飞龙在火海中翻滚,龙身上的烟火引燃后,喷射五彩缤纷的烟花,如同万颗流星齐过天际,刹那间夜空亮如白昼。
今年元宵,埔寨将烧4条“火龙”, 其中埔北埔东村凤书楼有两条龙、一扇禹门、一个烟架,埔北远一村和埔南中心村各一条。同时,还将增加大型烟花表演。
大埔县百侯镇侯北村将举行全省独有、流传800多年的元宵民俗活动——迎龙珠灯。龙珠灯源于清末侯北村萧氏“祭祖求丁”迎祖公灯或迎子孙灯的事活动,后逐渐演化成为新年风调雨顺、幸福平安而流传下来。
由100多个八角灯笼连接而成,绘制有书法、绘画、剪纸等民间艺术。龙珠灯队伍约有4-5支,有传统手工制作的灯笼,也有使用现代灯泡的灯笼。传统龙珠灯队伍由专人吹哨指挥,同时扛起与放下,身旁跟着一个拿着蜡烛的队员负责替换蜡烛。同时还有醒狮共舞,汉乐登场共闹元宵。
今年龙珠灯新增了车头龙珠灯队,30多米长的兰陵龙队,还有崇德和车头龙珠灯盘龙活动。从晚上六时开始,一直到凌晨,一场视觉盛宴。
五华河东镇下坝元宵迎灯,是当地最热闹、最有代表性的民俗活动之一。起源于明朝成化年间,经过500多年的传承和发展,迎灯越来越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元宵当天下午,人们聚集在周瑄公祖屋,由村中主持“三献礼”:洗礼、跪拜、三次献礼、祭文、升灯。夜幕、华灯初上时,村民载歌载舞进行文艺表演。8点整,迎灯开始,全村老少盛装聚集,手执各种花灯,模仿各种人物扮相,一起组成三十多支巡游队伍,到达祖屋祭拜,点亮花灯,最后经观礼台返回各村寨,沿途各家各户烟花爆竹齐鸣来迎接花灯,拿油灯接花灯火种,此谓“接灯(丁)”。整个行程十多公里,历时三个多小时。
兴宁有句老话是:“赏灯大过年”,赏灯和暧灯是当地非常重要的节日。从每年的农历正月初八一直延续到十五日,加上“暖灯”,历时9天。在这段时间里,天天都有赏灯活动,以初十至十四日为最盛。
其中,属于兴宁赏灯活动其一的星耀村火把节,是梅州唯一的火把节活动。晚上7时许,由村中组成取火种队伍,先至公王庙举行拜祭仪式,并燃取火种至罗氏祖祠祖公厅,拜祭祖公后,村民纷纷点燃火把,按炮仗手、牌匾灯、舞狮队、鼓号队、火把灯子队之顺序依次出祖公厅,线公里,历时一个半小时。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