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青岛新闻 > 正文

半岛都市报 -A27

类别:青岛新闻 日期:2018-5-16 23:32:58 人气: 来源:

  翟广顺先生用历史的“弄潮儿”来形容劳乃宣,因为他一直在历史的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就在他来到青岛之前,就曾经历过疾风骤雨。

  劳乃宣字季瑄,号玉初,别署矩斋,晚号韧叟、劳山、无功老人,先世本是崂山人,劳姓便由此而来,祖父寓居苏州时入浙江桐乡。1843年11月出生于直隶广平(今永年县),与其他大儒的出身相同,书香门第,劳乃宣父劳勋成、母沈蕊诗词俱佳,其外祖父沈涛师更是师从著名和训诂学家段玉裁治学,著述精湛。他“幼沐家教”,因此,日后成为家与音韵家。

  28岁中进士,之后在历任多个知县,二十年如一日,一枚,却也一直未能升迁,相信当时的他心中难免愤懑。终于,在1900年,奉旨进京,得到了慈禧太后的青睐,任吏部稽勋司主事。只不过,以他的才学和个性最终选择了教育之。他先后出任南洋公学总理(即上海交通大学校长),浙江书院监院、浙江求实大学堂监督、浙江大学堂监督。到1911年,出任京师大学堂(大学前身)总监督,即校长,兼学部副大臣、代理大臣。劳乃宣终于逐步在政坛崭露头角。然而,好景不长,不到一年的时间,劳乃宣便托病辞职。

  1913年秋,当前清两江总督周馥向卫礼贤举荐他时,他正在家乡涞水郭下村,与第三任妻子潘氏和子女们过着田园生活。

  在劳乃宣的曾孙劳志彬先生看来,曾祖父一生并不如意,没有做过多大的官,喜欢音韵学、简化字,“他曾在南京搞了个简字学堂,搞得津津有味,还完成了他毕生最辉煌的著作——《增订合声简字》《重订合声简字谱》和《简字全谱》,以他一生南北宦游所积累的方言知识,为我们今天的汉语拼音做出了早期贡献”。今年86岁的青岛文史专家鲁海先生记得,他上学时字典里用的就是劳乃宣提出的注音字母。

  然而,正当他得意时,辛亥浇灭了他的黄粱美梦,“所以这时对自己的抱负很失落,很失望,后来因为参与几遭,最后他才在周馥的推荐下来到青岛”。

  劳乃宣的一生是“矛盾”的。因为他骨子里是清朝的遗老,也是全心全意的“派”。隆裕太后去世后,他专程从青岛赶到参加入陵仪式,身着官服,跪地痛哭,如丧考妣。他甚至看不上那些一身西装的“贰臣派”,甚至指着孙宝琦的鼻子大骂他是“洋鬼子”。

  不仅如此,鲁海先生说,德华大学请劳乃宣去当教授,前提是必须剪辫子,“他不剪,也就没去”。翟广顺也说,劳乃宣还经常和刘廷琛等人密谈,和卫礼贤商议把德皇威廉二世的女儿嫁给溥仪。在1917年1月溥仪诞辰之时,劳乃宣还“化装入,为溥仪祝寿”。

  卫礼贤翻译的很多中国古代典籍,像《论语》、《孟子》、《大学》、《易经》等,大部分是在劳乃宣帮助下译成的。尤其是晦涩难懂的《易经》,必须有精通之人帮助才行,劳乃宣耐心地为卫礼贤,即使译完,还要再三修改,前后花了将近10年的时间,“劳乃宣成就了卫礼贤,现在的英文、法文、西班牙文等文本的《易经》都是根据卫礼贤的德文版翻译过来的,这要比直接翻译中文容易,也不可能再有一个像劳乃宣这样学问功底那么深的人手把手花十年功夫来给了”,翟广顺先生说。

  为了珍贵的中华典籍,防止战乱,卫礼贤接受了劳乃宣的,于1914年在尊孔文社内建起了一座藏书楼,也就是尊孔文社藏书楼。

  得到劳乃宣这样的帮助,卫礼贤感激不尽。他对劳乃宣也尽心尽力。劳乃宣刚来青岛时无家无业,“他当时的俸禄已经停掉了,辛亥满清以后,他就没有俸禄没有工资了”,劳志彬先生告诉半岛记者。卫礼贤于是替劳先生在礼贤书院东花园内租下十间房屋,不仅免月租杂费六十余洋元,还用孔子拜孔子“自行束脩月赠五十元”的礼节作为学费。由于青岛生活费用昂贵,劳乃宣一家每月需十元,入不敷出的三四十元由家乡的田产接济。劳乃宣自知“足以自给”,“甚足适怀”。劳乃宣主持“尊孔文社”和藏书楼,均能获得一定的报酬。

  自足不代表富裕,“当时他的收入也就是中等,不算有钱人。因为他做京官时有一些积蓄,他用这些积蓄在他的故里浙江桐乡盖了一片房,买了一块地,这块地他可以收地租,于是就委托给了长子劳安文(絅章)每年收租,然后再给他送去以维持全家人的生活”,劳志彬先生说。

  可以说,颠沛半生的劳乃宣在青岛找到了归属感,不但有了知己赏识,而且还寻到了祖根,“劳山之麓为吾家得姓之地”,“此行为归故乡矣”。因此,劳乃宣对青岛崂山情有独钟,“曾祖父认为自己的祖先就是来自于崂山,所以他对崂山有感情,还带着儿子搜集崂山所有的碑,把崂山所有的风景拍成照片,并做了题记”,劳志彬先生说。

  1921年,进入暮年的劳乃宣任礼贤中学校长,曾任教育部副部长、又任中学校长,可谓中国唯一一人。而就在当年7月21日,劳乃宣病逝,享年78岁。

  “之道赖以不灭,则藏书之功也。比者,之变,神州陆沉,学校禁读,私家有者,至加以刑罚,之不绝者如屡矣!尉君礼贤,以西人而读吾圣贤之书、明吾之道者也。时居青岛,闻而忧之,与中国寓岛诸同人结尊孔文社,以讲求之道;议建藏书楼,以藏经籍,同人乐赞其成,相与捐资……圣经贤传之精,子史百家之富,萃集于斯,之道将不外求而得焉。青岛为租借地,内地所不及,虽欲之而不能……是楼也,岿然独存,且卷帙富有,足资探讨,与古昔之抱残守缺者尤不同。”——劳乃宣《青岛尊孔文社藏书楼记》

  尊孔文社悬挂孔子的画像,每周举办会,由中国人和人轮流主讲,中国人吴郁生、周叔弢等人主讲学说,人由德华大学的教师来讲国际形势和科学技术。尊孔文社对于中国的经典也有所研究,文社曾多次到圣地青岛崂山寻访。除了学术活动,尊孔文社也是众多逊清遗老联系的纽带,与当时的“三江会馆”同为遗老们的活动地点。

  “我们希望在远离中国风暴、位于山海之间、风景如画、寂静的青岛做一些建设性的工作”。于是,1914年,在尊孔文社的西边,卫礼贤住宅的花园里,建了一座图书馆。“里面汇集了不少珍贵的中国书籍”,筹建者对这个藏书楼的期望很高,希望“为了将来,已处于极度境地的中国文化财富”。

  图书馆按照中国的传统命名为“藏书楼”,恭亲王溥伟亲自为藏书楼题写了“藏书楼”三字,并做成匾额,挂在藏书楼前。劳乃宣还撰写了《尊孔文社藏书楼记》,他还在一首诗中提到:“杰客经营耸杞楠,嫏嬛万轴待幽探。不同郑民藏心史,亦自为文秘铁函。”在最后一句中,劳乃宣注释道:“尉君筑藏楼,经史之初属作记缄之铁函,埋诸楼址”。也就是说劳乃宣所做的楼记曾被卫礼贤装进了一个铁盒子,埋在了藏书楼的地基下,“以为千百世后人久远之徴”。

  前面提到,逊清遗老、博学大儒云集青岛,其中不少人成为尊孔文社的社员,他们在京为官时,收藏了大量的典籍,每人捐献一些,就成为藏书楼的宝库。卫礼贤也从购进一批著作并订阅德文书刊。这个藏书楼不同于中国传统的以“典籍收藏”为主要工作的藏书楼,实际上是一个式的以书籍流通借阅为主的图书馆,在图书分类上也没有采取中国传统的四部分类法,而是仿照国际上通行的美国杜威十进分类法,使得这座藏书楼成为我国早期的现代图书馆之一。

  1920年卫礼贤离开青岛之后,尊孔文社的藏书楼还继续存在,据1935年10月出版的《全国图书馆调查录》载:青岛尊孔文社藏书楼,地址在青岛上海7号,藏书12000多册,其中中文图书6000余册,德文图书3000余册,英法文图书2000余册。当时青岛市立图书馆的藏书为13000册,可见藏书楼的藏书规模之大。藏书楼对外开展借阅活动,除向尊孔文社以外,还向礼贤书院教师及社会上层。

  抗日战争爆发后,部分德文书籍被运往,其他图书由礼贤中学图书馆收藏;“”期间,青岛九中的各种设施遭到,图书馆的部分藏书被,还有部分藏书下落不明。藏书楼后来被改成了青岛九中的礼堂,一度曾称鲁迅礼堂,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被拆除(《百年回响——汉学家卫礼贤研究》)。

  尊孔文社藏书楼存在的时间并不长,但由于聚集了当时大儒们不少的珍藏,因而使得珍贵书籍得以保存下来。

  本文来源于ipfs

0
0
0
0
0
0
0
0
下一篇:没有资料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条 查看

姓名: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一个

推荐文章更多

热门图文更多

最新文章更多

关于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帮助

合作伙伴:

CopyRight 2002-2012 青岛网-青岛生活信息网 技术支持 FX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