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6时30分,81岁高龄的大学教授张奎良打开电脑,开始撰写他的哲学著作。在他放置电脑的书桌上,摆放着一个由两块石头组成的工艺品,两块石头上分别写着“博学慎思”、“参天尽物”——这就是大学的校训。
张奎良教授是我国马克思主义著名哲学家,也是我省唯一获得“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的哲学学者。虽然已进入耄耋之年,但他仍然笔耕不辍,著述颇丰。
对于黑大校训,他有着自己的理解。“虽然黑大的校训是2001年才最终确定的,但我却丝毫不感觉陌生。”张奎良认为,无论是在中国抗日军政大学第三分校俄文队时期,还是建校时期,再到已经成为综合性大学的今天,广泛学习,谨慎思考,穷究,是黑大一脉相承的。
走进黑大学府74号的校门,主楼两边就能够看见张奎良教授校训石纪念品的实物。2001年,著名学者张岱年先生为黑大题写了“博学慎思,参天尽物”的校训。这“广泛学习,缜密思考;参透自然,穷究”的可以视为一种文化传承。
如今,张岱年手书的校训就镌刻在黑大主楼前的两块石碑上,与这两块石碑遥相呼应的是黑大碑铭:“兴安龙江,山高水长。巍巍上庠,气象泱泱。作育英才,振翮远翔。弦歌不辍,刮垢磨光。格致穷理,唯实是尚。人文,以张以扬。”校训和碑铭凝练了黑大这所具有光荣传统的大学的文化底蕴和人文。
文学院教授杨庆辰是黑大校训选编参与者之一,他告诉记者,“博学慎思,参天尽物”的典故均来自于《礼记·中庸》。博学慎思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之,笃行之。”的浓缩凝练。而参天尽物则是“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行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的概括总结。
杨庆辰认为,现有校训既是对延安的继承,也体现着黑大对学校全面建设有特色、高水平、现代化一流地方综合性大学未来愿景。“回顾校训发展历程,大致有三个重要节点,一是抗大的校训,留有战火纷飞年代的历史痕迹。二是现有校训,在很大程度上带有大众化教育伊始,学校总结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阶段的时代特征,是对当时办学实践的总结与提炼。三是在校训的基础上凝练出黑大,这是总结历史与现实的最新,是以往校训的继承与发展。”
实际上,黑大的76年的发展历程,一直有条红线在贯彻始终,这就是延安。大学是1958年在外国语学院基础上成立的我省历史上第一所综合性大学。建校以来,黑大为国家和地方建设的各行各业培养和输送了20余万优秀人才,为民族、人民解放和边疆建设贡献了巨大力量。在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时期,黑大更是继承和发扬了延安和抗大传统,抓住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机遇,实现了学校跨越式发展,成为我省高校中学科门类最为齐全,学科数量最多,培养人才类别最广的大学。2012年,成功实现了省部共建的历史性跨越。
“我觉得,黑大的校训可以更为凝练的总结为三个词——忠诚、坚守、拼搏。”张奎良说,忠诚,就是对党忠诚,只有有着坚定的理想,才能够支撑一个人将奋斗进行到底,这也是黑大不断发展的基石;坚守,是黑大人最高贵的品质,虽然社会的越来越多,但是大部分黑大的教师和研究者,都坚守在教学与科研一线默默贡献;拼搏,是全校师生应有的状态,党和国家的事业需要每一个人拼搏进取。
像张奎良一样的老一辈黑大教育人和学者仍然坚守在教学和研究一线,同时,中青年人才也在校训的鞭策下不断成长。如今,黑大涌现出许多以“国家级教学名师”获得者为代表的名师大家,和以“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千人计划”专家、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入选者(万人计划)等为代表的高层次专家,他们成为学校发展的推动者、主力军,成为优良学风建设的引领者,为学校教学科研的开展奠定了的人才基础。仅2016年,黑大就成功引进“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招聘优秀青年人才55人。新增“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青年“长江学者”1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专家库专家4人,1个科研团队获得教育部创新团队支持计划滚动支持。
随着学校的不断发展,黑大校训的外延也在不断的扩展,在校训的基础上,黑大进一步凝练出了以延安为主旨的黑大——志存高远,爱国奉献,艰苦奋斗,自强不息。
推荐: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