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青岛人文历史 > 正文

历史上中国与中亚的文化交流及其

类别:青岛人文历史 日期:2018-3-25 4:40:43 人气: 来源:

  中国与中亚地区国家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根据史载,西汉时期,武帝曾派张骞“凿空”西域,在中国和中亚、印度等地之间开辟了一条以丝绸贸易为主要媒介的交通道。这就是学者李希霍芬在其著作《中国:亲身旅行和研究》中提出的“丝绸之”。到了唐代,丝绸之的进一步畅通,使得中国西部、中亚地区成了多种文化交融荟萃之地,唐王朝与中亚诸国通过贸易往来,在文学、艺术、教、服饰、饮食、游艺等诸多方面均发生了相互影响,莫高窟艺术对中亚文化的吸收,唐代乐舞对周边邻国风格的借鉴,长安地区兴起的“胡化”风气等.在此历史机遇下,关注古代中国与中亚文化交流的历史及其所反映的中国文化,对于促进双方相互理解、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互鉴和世界文明进步有着重要意义。

  中国与中亚地区国家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根据史载,西汉时期,武帝曾派张骞“凿空”西域,在中国和中亚、印度等地之间开辟了一条以丝绸贸易为主要媒介的交通道。这就是学者李希霍芬在其著作《中国:亲身旅行和研究》中提出的“丝绸之”。

  丝绸之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看作文化交流的开端。事实上,20世纪以来的研究表明,大约从公元前4000年起,便已存在一条由中亚经新疆、甘肃、青海等地向中原地区传入青铜技术的“青铜之”,小麦、大麦的种植,牛羊的驯养等技术也顺着这条道引入中国。此后,这条道以玉石为媒介,成为“玉石之”,从今天的新疆和田地区向西经过喀布尔、伊斯法格、巴格达等地到达地中海,向东经甘肃、、山西一直到达河南。除此之外,学者们还根据考古资料,发现在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1000年间,彩陶经历了一个从黄河流域向新疆以西逐渐西进的过程,即所谓“彩陶之”。总之,作为早期中国与中亚地区国家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青铜之”、“玉石之”、“彩陶之”等,都是“丝绸之”的前身。

  张骞出使西域之后,通过与大宛、大夏、大月氏等国在“丝绸之”上的贸易往来,中亚地区的音乐、舞蹈、杂技等文化艺术被引进到中原地区,而中国的冶铁、穿井等技术也得以西传。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起源于印度的佛教经由中亚传入中国,并逐渐与本土教、哲学融为一体。到了唐代,丝绸之的进一步畅通,使得中国西部、中亚地区成了多种文化交融荟萃之地,唐王朝与中亚诸国通过贸易往来,在文学、艺术、教、服饰、饮食、游艺等诸多方面均发生了相互影响,莫高窟艺术对中亚文化的吸收,唐代乐舞对周边邻国风格的借鉴,长安地区兴起的“胡化”风气等,皆是明证。元代以后,中国与中亚地区的民族交流与融合进一步加强。

  以上史实表明,中国与中亚之间的文化交流,至迟从6000多年前便已开始并长期延续。文化的交汇与融合,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中亚之间的友谊,促进了中华文明和中亚文明的延续和发展,也为今天一带一沿线国家的互利共赢积累了经验。同时,中国传统文化在长期对外交流中所表现出的独特品格,也成为中华民族为全世界贡献出的一笔宝贵财富,并对当下的中外文化交流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是厚德载物的包容。“厚德载物”出于《易传·坤·象》“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思是君子要取法大地的宽广与和顺,以宽厚、的胸怀承载。先秦所提倡的“仁”,即是“厚德载物”的重要体现。要求个人不断提高自身的,以成为的君子,并以“忠恕之道”处理与他人的关系;同时也要求执政者施行德政、仁政。在外交上,反对武力征伐,而主张“修文德以来之”,即通过发扬文德来获得异国之人的好感,从而与他们建立友谊。正因如此,在以往数千年中,中国与中亚之间一直保持着深厚的情感和几乎从未间断的文化互动。

  其次是提倡中和为美,追求以多样性与互补共存为前提的和谐观念。早在周代,中国古人就将音乐的和谐作为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等关系的模型,对“和”的追求也成为一种普遍的理想,形成了中华文明独特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这一思想也对产生了重要影响,在《论语·子》中,孔子曾将“和而不同”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和而不同”的思想扩大到族群之间、文化之间的关系上,便体现为一种兼容并蓄、求同存异的态度。这种态度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在数千年的对外交流中,既吸收了多种外来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又不失其独特性,从而显示出超越历史时空的强大生命力。

  最后是“四海兄弟”、“世界大同”的社会理想。《论语·颜渊》中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在《礼记·礼运》中,更将“以天下为一家”、互助友爱、安居乐业、社会平等、国际和平的“大同”世界作为最高的社会理想。所以,在对外政策方面,古人通常主张亲睦四邻、德怀远人,而不提倡扩张、霸权。由于思想的重要影响,中华文明对外来文明的传入,总能采取主动接纳、吸收的友好态度。

  近年来,中国与中亚地区的文化交流日益密切。2017年,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将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互鉴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指出要加强一带一沿线国家文化交流合作;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也提出“推进国际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在此历史机遇下,关注古代中国与中亚文化交流的历史及其所反映的中国文化,对于促进双方相互理解、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互鉴和世界文明进步有着重要意义。中国传统文化中“厚德载物”、兼容并蓄的包容,中和为美、求同存异的和谐观念和“四海兄弟”、“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依然在为不同国家之间的增信释疑、世界的和平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提供无穷无尽的智慧。

  

0
0
0
0
0
0
0
0
下一篇:没有资料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条 查看

姓名: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一个

推荐文章更多

热门图文更多

最新文章更多

关于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帮助

合作伙伴:

CopyRight 2002-2012 青岛网-青岛生活信息网 技术支持 FX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