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乐队有近三分之一是西洋乐器,指挥和作曲家很无奈,一写低音就没音,怎么办?这一长期困扰大型民族管弦乐团的难题,终于破解。6月27日,上海民族乐器一厂新研制的六角形民族低音拉弦乐器和瓷瓶形民族低音拉弦乐器正式面世,新型民族低音拉弦乐器有效扩充了民族乐器的低音声部,在上海乃至中国民族乐器当代史上写出浓重一笔——将民族乐器制作与当代文化相融,推动中国乐器文化实现创造性,创新性发展,为中国民族音乐界舞台上的历久弥新保驾护航。
民族低音乐器研发,一直以来是国内院团和乐器厂“赶考”的方向,上海民族乐器一厂、中央民族乐团曾推出过拉阮、大琶琴、低音胡琴等几代乐器,但在这些乐器的推广和使用中,仍存在困难。民乐高音声部中,二胡、扬琴、琵琶、唢呐等都来自不同的地域文化,具有很强的风格色彩,难度在于低音声部如何承载这些丰满的“个性”。传统民族乐器中低音拉弦乐器的空白,让民族管弦乐团不得不采用大提琴、贝斯等西洋乐器。朱晓谷说,“民族乐队编制还在不断变化,并未定型。严格来说民族管弦乐队是综合乐队。因为大提琴、贝斯都在,近三分之一是西洋乐器。”
上世纪70年代,上海音乐学院的杨雨森先生曾与上海民族乐器一厂合作试制“革胡”,一度为各大院团使用,但因声学系统不完善及巨蟒皮的环保问题,使用毕竟受限。中乐团后尝试以人造革替代巨蟒皮,然而弦乐化的音色也失去了民族乐的颗粒感,生动性不强。既要保留民乐色彩性的优势,又要与发声原理各不相同的其他乐器配合、衔接舒适,研发着实不易。
在昨天的发布会现场,两位演奏家用新研发的瓷瓶形民族低音拉弦乐器(简称大瓷琴)和瓷瓶形民族倍低音拉弦乐器(简称倍瓷琴),演奏了一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桐木音板深沉浑厚的共鸣,缓缓带着乐曲温柔的情愫流淌;乐手时而弹拨、时而拉弦,转换灵活。朱晓谷听后评价,大瓷琴和倍瓷琴的音色质感与众不同,较大提琴扎实强烈的共鸣来说,更为舒展、柔和。
“民族拉弦乐器的已经走过一百多年,中间有很多褒贬不一的看法”,青年音乐学家张晓东认为,这从音乐史上站得住脚,交响乐的定型也花了很长时间,并非一蹴而就。况且民族管弦乐团编制丰富,与大批擦弦乐器形成完全统一的配合不同,中国民族乐队每个声部、乐器的发声原理都不一样。因此,在音色的探索中,色彩性非常重要,一味模仿大提琴的音色也不适合中国民乐的风格。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瓷瓶”的外观、富有上海文化特色的白玉兰琴头,也展示了海派工艺之美。上海艺术研究所研究员陈洁透露,这段江南民乐新声是上海产、学、研合力推进的结果。2015年,在上海市文化影视管理局、上海艺术研究所与上海民族乐器一厂的支持下,上海民族乐器一厂首席技师张建平研制出了六角形、瓷瓶形两款民族低音拉弦乐器,在制作材料、形状和音色三方面都与西洋乐器不同,更适应中国民族管弦乐队的音场设置,如六角形民族低音拉弦乐器的振动膜,使用了皮膜与板膜两种制作中国民族乐器的常用材料。而为了改良琴弦、琴弓的工艺,上海民族乐团的演奏家们也被请来每月试奏,在演奏法上调整乐器达到实际运用的标准。特殊的指板安装,可用于解放琴弓、脱手拨弦;桥码的设计,则解决了擦弦点的距离问题。
据悉,上海民族乐器一厂为新一代的民族低音拉弦乐器申请了发明专利与实用新型专利,还在现场与上海民族乐团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作为第一批纳入“上海品牌”的企业,厂长王国振表示,未来将继续以民乐文化为主线,以品牌建设、创新驱动为两翼,努力推动中国乐器文化“创造性,创新性发展”,让中华老字号“敦煌”品牌更加响亮,力求成为上海文化的“金招牌”。
在上海民族乐器一厂60年的历史中,和传承中国乐器文化是其一以贯之的主线。在近期由上海品牌国际认证联盟颁发的首批“上海品牌”名录中,“上海民族乐器一厂”赫然在目,老字号乐器制造企业却是以四大品牌中的“上海文化”取胜。它紧抓乐器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契机,用“文化营销”将民族乐器文化渗透到文史馆展、社会公益、演艺、教育等多个领域,形成了制造业、文化产业、现代服务业跨界融合的服务体系,努力让民族乐器文化“活”起来。
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丰富多彩,选择也多种多样,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无法仅靠自身的“新陈代谢”来实现。在中国乐器文化的传承与上,上海民族乐器一厂举办“敦煌杯”系列赛事、“敦煌国乐”“敦煌之夜”“敦煌之声”名家音乐会、“敦煌大讲堂”名家等活动,找准企业与民乐爱好者的共鸣点,助推全民“民乐热”。2017年,上海民族乐器一厂举办的第三届“敦煌杯”中国琵琶艺术菁英展演,吸引了千余名来自全国各省市,、地区,以及美国、日本、马来西亚等国家的选手报名参赛,经过初赛海选后,700余名选手齐聚申城,成为一场琵琶盛会。如今,“敦煌杯”乐器演奏比赛已持续举办八届,成为继“金钟”“文华”之后国内最具规模、最专业的民族器乐赛事之一,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民乐、喜乐。
让文化“走出去”,也是当代国人的担当。上海民族乐器一厂是首家参展美国、国际乐器展的中国民族乐器制造企业,了中国民族乐器世界的新征程。20年来,上海民族乐器一厂持续参展中国上海、美国阿纳海姆、法兰克福国际乐器展,还走进奥运会、上海世博会、上海亚信峰会、汉堡孔子学院、泰国宋卡王子大学普吉孔子学院等处进行民族器乐展演活动,中国文化。2017年8月,它在澳门联合主办了“盛世华筝”首届澳门国际古筝音乐节,这是我国有史以来参与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古筝艺术盛会。音乐节开幕式上,2520人用“敦煌牌”古筝合奏了《渔舟唱晚》《七子之歌》,创下了吉尼斯世界纪录。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和传承单位,上海民族乐器一厂注重对民族乐器文化的普及与推广,不仅自设民族乐器陈列馆、编辑出版乐器类书籍,还多渠道链接社会资源,探索电视栏目、纪录片、网络视频等方式。它与上海东方卫视中心艺术人文频道合作,联合拍摄制作了大型五集纪录片《中国乐器》第一季、还与艺术人文频道联合开设了《纵横经典之敦煌国风》栏目,累计了近百期。
2005年,上海民族乐器一厂招募上海音乐学院优秀毕业生组建了“敦煌新语”乐队,他们注册的“上海馨忆民族室内乐团”是上海唯一的职业民族室内乐团,在国内外演出达500余场,足迹遍及国内20多个城市,以及美国、、法国、比利时、西班牙、捷克、新加坡、日本、韩国、泰国等20余个国家,登上了“布拉格之春”国际音乐节、乌兹别克斯坦东方之韵国际音乐节等国际大型舞台进行民乐表演。自2015年起,乐团在上海音乐厅驻场开展“玲珑国乐”系列演出。2017年,乐团上演的原创民族室内乐音画剧场《廿四节气》,更是以文化创新的手法重新诠释传统的廿四节气,成为了上海文化艺术资助项目。此外,2006年上海民族乐器一厂还建立了敦煌艺术学校,进驻上海市30所小学、50所中学开展民乐知识,此后在全国各地以及新加坡、日本、美国等国家设立了百余家敦煌音乐教室。
1958年上海民族乐器一厂建厂之时,一批元老级的“工匠”带来了精湛的技艺。从“大同乐会”古筝制作师缪金林培养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古筝制作高级技师徐振高开始,上海民族乐器一厂就一直师徒授业。20世纪70年代起,徐振高开始收徒带教,培养了袁昌明、胡国平、李素芳等在全国制作大赛中崭露头角的青年好手。此外还有“子承父业”,琵琶制作界有“高氏父子”高双庆和他的儿子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琵琶高级技师高占春,主导发明的“八字音条”有效扩大了琵琶的音量,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上海民族乐器一厂新推出的民族低音拉弦乐器,也是由张氏“父子兵”中的儿子张建平领衔研发。
上海民族乐器一厂于1961年开办了工业中学,是国内民族乐器行业中首个由企业开办的中学。1999年9月,经上海市教委批准,上海民族乐器一厂委培开办了“民族乐器设计与制造”中专班。2012年,上海民族乐器一厂与上海市群益职业技术学校合作办学,开设了民族乐器修造专业班。这一校企联袂办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民族乐器制作职业教育领域中开创了先河,缓解了民族文化产业后继乏人的状况。
持续创新才能持续发展,民族乐器的发展也必须要有创新、有改良,要符合时代的审美,跟上时代的前进步伐。1962年,在由轻工部举办的工艺品展览比赛中,上海民族乐器一厂带来了一台后来成为筝界主流形制的S型岳山21弦古筝。这台名为“双鹤朝阳”的古筝获得了“设计优秀”。此前古筝的外观鲜有美饰,此后“筝饰”逐渐被推广开来。70年代,“敦煌牌”乐器得到了空前发展,全国各大专业团体基本上都使用“敦煌牌”乐器。少数民族的乐器改良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改良后的冬不拉、艾捷克名扬新疆乐坛;改良巴乌掀起了全国“巴乌热”;低音民族乐器“革胡”“大琶琴”的开发,使我国民族乐器开始走出“低音不够丰富”的局限;与歌舞团共同改制的“雪梅月琴”倍受京剧和民乐界推崇。80年代,与笛子演奏家许国屏联合开发了多功能笛,仅进入教学的就数以万计;与上海音乐学院共同研制的“81扬琴”,打破了北方扬琴一枝独秀的局面,并获文化部科研。进入21世纪,开发阮获得成功,形成了阮族系列乐器;研制成功大型马林巴,填补了我国乐器制造的空白;与中央音乐学院李萌教授共同研发推出了多声弦制筝、低音古筝;推出了新型民族低音拉弦乐器、便携微调式短筝及民乐式微调月琴等,也为民族乐器文化的创新发展作出了贡献。
“敦煌”乐器的定位不是一般的消费品,而是文化产品。上海民族乐器一厂一方面挖掘华夏民乐瑰宝,根据大量史料记载开发出仿古乐器。另一方面,也在创新与时尚上做文章,将非遗、自然、历史等优秀文化以绢画、漆器、雕刻、琅镶嵌等工艺嫁接在民族乐器上。巨型、微型、时尚、仿古、限量版、纪念版、极品版民族乐器的开发,让民族乐器不再单一只是音乐器物,更成为文化载体。
60年来,上海民族乐器一厂形成了一批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上海工匠、上海首席技师为首的工匠队伍,以国家技能大师工作室、上海市职工(技师)创新工作室为代表的技术攻坚团队;同时也使“敦煌牌”产品屡获殊荣——多次荣获国家银质、轻工业部优质产品和“全国用户满意产品”等荣誉称号。推动中国民族乐器文化实现“创造性,创新性发展”,让文化“活”起来的上海民族乐器一厂获得了中华老字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单位、全国轻工行业先进集体、首批被认证的“上海品牌”(上海文化)等众多荣誉。2017年,上海民族乐器一厂年销售收入突破了3个亿,利润突破了5千万,古筝销量突破了9万台。老字号革故鼎新,焕发出了新的活力。
本文由 790游戏(www.790.kim)整理发布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