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青岛风俗 > 正文

辛封村思卜子夏一位老师传承华夏文脉连伯村拜高禖庙三个引领民间风俗

类别:青岛风俗 日期:2018-11-30 23:26:41 人气: 来源:

  中悬挂着一副楹联,“万脉同源,五千年华夏文明崇圣地;千枝一体,亿万代炎黄根祖仰高禖”,是对河津根祖文化的高度概括。

  在河津,有为祭祀人类最早促进繁衍生息的女娲而修建的高禖庙,有商周时期耿国都城的遗址,有孔子学生、曾设教西河的卜子夏的祠堂和墓葬,还有司马迁家族的族谱祖茔……千万年来,炎黄子孙繁衍蕃息,华夏文明薪火相继,在河津,我们见到了清晰的脉络。

  史料记载,高禖庙有着4000年的历史,古时占地面积很大,几经摧毁,又屡次重建,现存建筑为清代嘉庆年间的留存。

  高禖庙是屈指可数的以“高禖”冠名的,所谓“高禖”,并名,而是上古乞求婚配和子孙繁衍的最高等级的祭祀活动。河津市吾人问津宣讲协会的志愿者崔瑞告诉山西晚报记者,女娲是创造人类的,也是华夏民族第一位“媒人”。久而久之,人们进庙祭祀叩拜,最直接的目的就是“求子”,女娲也就成了“送子娘娘”。

  高禖庙主殿里还着两位,一位是商朝始祖契的母亲简狄,一位是周朝始祖后稷的母亲姜嫄,连同女娲,可以说,这三位伟大的女性,便是如今中华民族共同敬仰的母亲。

  70岁的看庙老人马长喜介绍,高禖庙流传最广的风俗就是为后稷母亲姜嫄娘娘设立的。据说姜嫄的娘家在连伯村,每年农历三月十六,在庙会开始的前两天,村民们就会用八抬大轿把姜嫄娘娘的神像从正殿迎出,等到农历三月十八,又敲锣打鼓送娘娘回宫享受香火,人们称之为迎神“走亲戚”。

  率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座城楼,城门正中雕刻着“古耿名都”四个大字,骄傲地向人宣示,3500年前,耿国都城便在这儿。

  当地村民告诉山西晚报记者,商中祖乙在位时,商朝国度被洪水冲毁,便暂时将国度迁于木咲美琴此处,当时属于耿地,后来国度又迁往他处的时候,祖乙将弟弟祖丙封于此,建立了子姓耿国。周朝建立后,周王朝封同姓于耿,再次建立耿国,是为姬姓耿国,一直到春秋时(公元前661年)被晋献公所灭。耿国,先后共25代32位君主,时间长达700余年。

  1973年,考古工作者曾经在耿国的都城遗址中发现了灰层、陶片以及残缺不全的人骨,后经考证,确定这片土地上曾经是奴隶社会都城遗址。现在的山唯有一个祖丙纪念亭,当地有些流传至今的风俗可资证明耿国曾经存在过,比如在每年的腊月初五祖丙诞辰之时,家家户户都会把柿饼摆放在供桌上——当地方言柿饼近似于“思丙”,寓意追思耿国始祖祖丙。

  耿国后,流散四方,为不忘先祖,铭记来历,便以“耿”为氏,耿氏一族便这么延续下来。现在的耿姓汉人,都应该是古耿国的传人。祖丙是耿氏先祖,河津则是耿氏的根祖之地。山一位村民告诉山西晚报记者:“近年来,前来河津祭祖的耿氏后人有很多,大家都认为这是他们的根,理应认祖归!”

  卜子夏是至圣先师孔子的学生,名列七十二贤人之中。孔子去世后,他西河设教长达55年,培养了李悝、吴起、段干木、谷梁赤等许多,不但极大地发展了儒学,也是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的源流之一。卜子夏去世后便葬于东辛封村内,其世居此地为他守墓,并在村内修建了子夏祠堂。

  东辛封村的卜文彦是卜子夏的第78代后人,提起先祖时说:“卜子夏是中华民族的第二位老师,他一生非常清贫,但教学生从不收费。”在祠堂正殿门前,有一块明正德九年的石碑,记载的内容颇有“扶贫”的意味,说村内有两家卜子夏的后人,他们生活,就免去他们上缴吧——先人遗泽,千年不衰,从另一个方面表现了后世对卜子夏功绩的感念。

  卜子夏的墓立在村的东面。近年来,国内外卜氏,纷纷来信来函,寄史料、家谱照片等,并不断有人来村里寻根祭祖。

  我国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生于何地?一直有山西河津与陕西韩城之说。据司马迁,“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传统上,山南水北为阳,河津人据此力称司马迁就是河津人。当地文化学者任罗乐介绍,2006年在河津固镇村,人们发现一通刻于元代至正十七年的遗碑,碑文记载:“河津,古龙门县,大禹疏凿经之地,如司马迁弘文巨笔者,往往间出。”碑文作者是陕西西安(当时称为奉元)府判段循。任罗乐说,可见当初即使在陕西,观点也认为司马迁是河津人。

  11月20日,在河津西辛封村内,采访团一行见到了司马迁的第63代后人司马会泽。司马家族世代流传着两件宝物,一是祭祀用的先祖神符,材质是黄褐色的布,最上方写着“汉太史令司马谈”,司马谈下方就是司马迁的名字。这块族谱是清嘉庆年间的,距今有200多年的历史;另一件宝物则是发黄的象牙板残片,说这是祖上传下来的“笏板”(俗称朝王板)残件,相传司马迁使用过。

  司马会泽曾听老人说,司马迁去世后,就葬在村西河边黄沙岭,墓因为年代久远已不复存在。后人为了纪念司马迁,曾经立过一通故里碑,也在历史的长河中消失不见。有人曾找到了一张老照片,那是在抗战时期,日本人来河津后拍下的“司马迁故里碑”。照片中的司马迁故里碑,镶嵌在古式砖砌碑楼里。

  本文由来源于325棋牌 325游戏中心唯一官方网站

关键词:风俗
0
0
0
0
0
0
0
0
下一篇:没有资料

网友评论 ()条 查看

姓名: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一个

推荐文章更多

热门图文更多

最新文章更多

关于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帮助

合作伙伴:

CopyRight 2002-2012 青岛网-青岛生活信息网 技术支持 FX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