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青岛经济 > 正文

实体经济逆势上扬“青岛特色”是这样干出来的

类别:青岛经济 日期:2021-3-18 2:45:32 人气: 来源:

  “十二五”期间,面临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青岛实体经济保持强劲,表现抢眼。2月10日,《经济日报》在头版显著刊登题为《青岛实体经济逆势上扬》的文章,解读青岛实体经济蹚出的新、形成的“青岛特色”。

  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由第11位跃升到第5位,总量在副省级城市中名列第三位;

  守正笃实,久久为功。青岛实体经济能“逆势飞扬”,源于其始终保持战略定力,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创新驱动发展方面蹚出了新,形成了独有的“青岛特色”。

  “实践一再证明,实体稳则经济稳,抓实体经济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委常委、青岛市委李群表示,在这一轮宏观经济下行周期中,青岛能够稳中有进、进中向好,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高度重视实体经济,特别是对制造业紧盯不放,早抓、早调、早转,经济邻家小妹让我欲罢不能结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提振实体经济过程中,青岛针对制造业供给侧的短板,重点抓好“三个三”。

  第一个“三”,是“互联网+”“海洋+”“标准化+”。“互联网+”,就是推进青岛工业向智能制造转变。经过多年持续努力,青岛的“两化”融合指数已达到74,比全省平均指数高出17个百分点;海洋经济是青岛的优势,近年来,青岛提出“海洋+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的供给侧结构性径,海洋生产总值始终持续两位数增长,2016年前3季度,海洋经济总量占到全市经济总量的23.5%;制造的生命在于标准,为此,青岛将“标准化+”上升为城市战略,推动青岛制造业在新一轮竞争中持续提升品质,质量管理全面加强,质量标准全面提高。

  第二个“三”,是蓝色硅谷、西海岸新区、红岛高新区“一谷两区”。蓝色硅谷围绕国家战略特别是海洋战略进行布局,聚集最高端的海洋科技研发资源;西海岸新区是国家级新区,突出海洋经济特色,形成大而强的制造业新平台;红岛高新区在做高、做新上下功夫,形成软件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智能制造的新聚集。

  第三个“三”,是“去旧、促新、减负”。去旧,就是“腾笼”,“十二五”以来,青岛对老城区110多家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启动了该市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搬迁、关停、转型工作,淘汰过剩产能;促新,就是“换鸟”,在老企业搬迁腾出大量土地后,整体谋划,片区开发,促进新产业、新动能的形成;减负,就是大刀阔斧地为企业降成本,“十二五”期间,青岛制造业百元产值成本持续下降。

  创新有“载体”。目前,青岛的国家级众创空间数量在副省级城市中列第二位,获批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9家,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二,拥有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家,计划单列市中排名第一。此外,全国首个国家实验室——青岛海洋国家实验室获批建设并全面启动运行,全国首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高速列车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方案获批复,青岛发展后劲十足。

  创新有“支撑”。青岛重点推进高校系、央企系、中科系、国际系4个“创新系”,支撑高端创新资源集聚。先后引进航空航天大学等14家“985”“211”高校在青岛设立研发机构和科技园区;中船重工集团在青岛设立海洋装备研究院,中电科集团设立青岛分部,机械研究总院、中海油等央企也在青岛设立了研发机构;日东电工、以色列国际技术、惠普全球大数据创新中心等多个国际著名研发机构纷纷落户青岛,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达到18个。

  创新有“体系”。近年来,青岛注意引进培养技术经纪人,引进建立科技中介机构,全市技术交易额5年增长6倍。推进科技与金融融合,设立蓝海股权交易中心,为科技型企业提供股权融资服务,目前已有90多家科技企业挂牌。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多个重要创新平台都在加速“去行政化”。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使青岛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从2.2%上升到2.81%;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到908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964家。创新驱动出巨大红利,有力支撑了青岛实体经济发展。

  

0
0
0
0
0
0
0
0
下一篇:没有资料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条 查看

姓名: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一个

推荐文章更多

热门图文更多

最新文章更多

关于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帮助

合作伙伴:

CopyRight 2002-2012 青岛网-青岛生活信息网 技术支持 FX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