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青岛经济 > 正文

副中心城市建设:青岛 昂起山东经济发展的龙头—青岛经济

类别:青岛经济 日期:2014-4-27 18:55:43 人气: 来源:

  登陆开封社区club.kf.cn/微博@开封网/微信kfw2924343参与互动核心提示:三月的青岛,乍暖还寒,海风很大,城市里很安静,街道上偶尔有三三两两的市民走过。城市里就能看到大海的感觉,真是很奇妙,而且青岛的海水是蓝绿色的,并不很汹涌,波涛起伏宛若大海的呼吸。伴着海浪拍打沙滩的声音,游走在高低起伏的道上,远观细品西洋建筑,欣赏着从沿海到内陆的城市风貌,静静感受这座山东半岛城市群龙头城市跳动着的强劲脉搏,也别有一番风味。

  青岛奥林匹克帆船中心。

  美丽的海滨。

  现代化城市建筑群。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先进的啤酒生产线。

  核心提示:三月的青岛,乍暖还寒,海风很大,城市里很安静,街道上偶尔有三三两两的市民走过。城市里就能看到大海的感觉,真是很奇妙,而且青岛的海水是蓝绿色的,并不很汹涌,波涛起伏宛若大海的呼吸。伴着海浪拍打沙滩的声音,游走在高低起伏的道上,远观细品西洋建筑,欣赏着从沿海到内陆的城市风貌,静静感受这座山东半岛城市群龙头城市跳动着的强劲脉搏,也别有一番风味。

  青岛兴,山东兴。自2003年委、省确定青岛作为半岛城市群的中心城市,要在区域发展中全面发挥龙头带动作用以来,青岛市立足做强自身、壮大实力,瞄准建设“全国重点中心城市”和“世界知名特色城市”这个总目标,对城市进行准确战略定位,把构筑特色鲜明的国际化大城市框架、构建可持续发展经济体系、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作为三大战略重点实施,城市综合经济实力和城市整体魅力大大提高,不仅呈现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而且带动了山东区域经济发展。

  城市档案

  定位

  半岛城市群中心城市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核心区的龙头城市

  位处

  经济总量居第一位

  人口

  896万人

  2013年8006.6亿元

  财政收入

  788.7亿元

  城市荣誉

  世界帆船之都

  世界啤酒之城

  联合国评为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

  全国文明城市

  国家卫生城市

  国家园林城市

  国家模范城市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中国品牌之都

  中国节庆名城

  中国最安全城市

  山东共识:突出发挥青岛龙头带动作用

  展开中国地图,齐鲁大地宛如一只雄鹰:东西绵延700余公里,构成雄鹰的;南北展开400多公里,鲁北、鲁南就像雄鹰的两翼。雄鹰背依广阔腹地,面向海洋,振翅欲飞。然而,由于区域发展不平衡,这只雄鹰却总也飞不起来。

  山东东、中、西部区域发展不均衡问题,由来已久,自东向西呈现明显的梯次发展格局。如何发挥各地优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始终是关系山东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山东从上世纪80年代即着手解决区域间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在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率先发展起来的同时,积极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根据现代城市发展理论,在现代社会中,区域经济一般都是中心城市先行发展并通过中心城市的带动和辐射、集聚作用,推进区域的整体发展。也就是说,任何一个经济带和城市群都需要一两个具有雄厚经济实力的中心城市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国内珠三角、长三角和正在崛起的环渤海地区都证明了这一点。基于这一观点,委、省一直在寻找能够担当这一重任的城市。

  从当时各项主要经济指标看,青岛以占全省8%的人口、7%的面积,完成了占全省14%左右的生产总值和工业增加值、40%左右的进出口额和利用外资额,成为山东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最具竞争力的城市,无疑具备了作为山东经济发展龙头的潜质和基础。

  不仅如此,青岛还具有加快发展的优势和潜力,优势明显,潜力巨大。一是港口优势。青岛港是天然深水大港,建设国际集装箱中转枢纽港和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的条件极为有利。二是优势。青岛处在亚太经济圈西环带和环黄海经济圈的重要部位,国际知名度高,对外基础好,具有广泛参与国际分工和协作的优势。三是品牌优势。青岛拥有众多国内外知名的品牌企业,有条件进一步提升产业、产品和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四是工业优势。青岛工业基础比较雄厚,拥有一大批高素质的企业家和专业技术人才,具备提升产业能级、构筑新型工业体系的基础。五是海洋优势。青岛海洋资源丰富,海洋科研力量强大,发展海洋高科技产业条件优越、前景广阔。六是腹地优势。广阔腹地为青岛加快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沿黄9省区拥有丰富资源、能源和原材料,青岛作为黄河流域重要出海门户发展空间巨大。

  委、省认为,虽然青岛与国内先进城市相比,与龙头城市应发挥的作用相比,在许多方面还有一定差距和一些薄弱环节。但如果进一步发掘、发挥好优势,挖掘潜力,青岛就能够发展得更好更快。于是,机遇给了青岛。从2002年开始,将建设山东半岛城市群作为一项重大战略进行研究并付诸实施。在2003年和2005年相继出台的《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规划》中,青岛被列为半岛城市群8座城市的龙头;在稍后启动的胶东半岛制造业建设中,青岛被列为主体城市之一。2004年的上,时任省长的韩寓群在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青岛是全省经济发展的龙头,强调发挥青岛的龙头带动作用。此后的工作报告也都延续了这一提法。

  2005年5月底,委、省在青岛召开高规格的突出发挥青岛龙头带动作用工作会议,时任省委的张高丽、时任省长的韩寓群等出席会议并讲话,要求“努力把青岛建设成为我国区域性经济中心、对外的重要、世界知名特色城市,充分发挥在全省和现代化建设中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该次会议上还提出,要在经济发展的政策上进一步向青岛倾斜,在大项目的安排上重点考虑青岛,委、省要成立突出发挥青岛龙头带动作用领导协调小组,定期研究解决青岛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搞好区域间的组织协调等。同时要求山东半岛各市要努力做好融合、对接工作,特别是在发展规划、基础设施、资源配置、产业配套、市场开拓等方面,加强与青岛市的衔接,主动接受青岛的辐射和带动;要严格按照规划办事,切实抓好《胶东半岛制造业规划》和《山东半岛城市群(区域)发展规划》的落实;要尊重市场规律,打破传统的行政区划界限,按照区域一体化的要求,努力实现双赢乃至多赢;要加强沟通协调,加快推进各个领域的合作发展。

  与此同时,为进一步发掘、发挥好青岛的优势和潜力,进而增加全省的综合竞争力,委、省出台了《关于突出发挥青岛龙头带动作用的意见》,要求全省上下牢固树立青岛强则半岛强、半岛强则山东强的观念,明确提出“加快全省发展必须进一步发挥青岛的龙头带动作用”,要求“全省上下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突出发挥青岛龙头带动作用的重大意义,进一步支持和促进青岛加快发展”。此后,一系列针对青岛的扶持政策陆续出台。除了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上积极向青岛及半岛地区倾斜外,还将国家政策调整后收到省里的管理权限下放给青岛,赋予其绝对宽松的自主发展权。

  2006年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又将突出青岛龙头地位作为“十一五”区域发展的重要方略之一。2007年6月,九次党代会提出了打造山东半岛城市群、省会城市群经济圈、鲁南经济带、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海洋经济强省“五大板块”的新要求。在新的历史时期,根据党的十七大关于加强国土规划、完善区域政策,调整经济布局,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要求,又作出实施“一体两翼”区域发展和海洋经济强省战略的重大决策,着力打造龙头带动、多极支撑、良性互动的区域发展新格局。青岛在“一体两翼”战略中的目标定位是区域中心城市,主导作用是龙头带动作用。2011年1月,国务院批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青岛市又被作为其核心区域的龙头城市。

  有关专家指出,青岛龙头地位的确定,理顺了长期以来特别是1986年青岛在国家计划中实行单列以来,它与省内其他城市之间的微妙关系,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传统行政区划的藩篱,使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更趋清晰、合理,也更富活力和竞争力。

  青岛行动:建成“全国重点中心城市”、“世界知名特色城市”

  江湖规矩,谁的武功最强,谁就是龙头老大。就城市而言,谁的经济实力最雄厚,谁就是龙头老大。

  有关专家指出,按照一般规律,一座城市要担当起区域发展的龙头,至少需要符合两个要件:一是它的块头足够大、实力足够强,在本区域的经济首位度(即主要经济指标占区域总量的比重)达到20%~30%;二是它的城市功能和产业层次相对于区域内的其他城市应当更高,这样才能形成带动辐射作用和错位发展的态势。

  据说,突出发挥青岛龙头带动作用工作会议召开之后,青岛某出了个“青岛为龙头,我们怎么做”的题目让市民讨论,题目一见报,就有当地人反对说:“说你是龙头你就是龙头了?别那么自不量力,还是悄悄地发展成龙头再讨论吧。”于是,刚刚发动起来的讨论立即停了。

  打铁还需自身硬。龙头城市必须要用雄厚经济实力说话。显然,当时的青岛在这方面的底气还略显不足。青岛的经济总量远远不及位于长三角的上海、苏州和位于珠三角的、广州、深圳,在本区域内占的比重同比也比这些城市低;青岛的产业层次偏低、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一些产业与周边城市雷同,存在着事实上的竞争关系,难以形成产业拉动;在最能体现龙头城市带动作用的现代服务业领域,青岛不仅明显滞后于其他发达地区的龙头城市,其金融保险业占P的比重甚至比平均水平还低。

  突出发挥青岛龙头带动作用,首要的是加快青岛自身发展,真正建成承接、辐射带动半岛、服务全省的区域性经济中心城市。青岛提出首先把自身做大做强,站在更高层次上,高起点谋划发展战略,在主动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的大格局中,找准目标定位。2004年11月,青岛市委召开九届四次全委(扩大)会议,提出了把青岛建成“全国重点中心城市”和“世界知名特色城市”的目标。时任青岛市常委会副秘书长、研究室主任的陈维民认为,“全国重点中心城市”就是主要经济指标和综合经济实力达到内地前六名,进入国内城市“第一方阵”,在半岛城市群中的首位度在30%以上,并且在全国发展的大格局中居于重要的增长极和支撑点的地位。而“世界知名特色城市”则是青岛在港口、海洋、旅游、品牌等方面壮大优势,以稳定鲜明的城市特色、国际化规模的影响力、产业形态高端化的引领作用和较高的科技文化禀赋,使青岛成为具有国际知名度、影响力的城市。

  围绕实现“全国重点中心城市”的目标,青岛着力建设好四大工业、六大产业集群和五大区域中心。四大工业,就是在电子及家电、石油化工、汽车机车造船、新材料四大领域,建成国内同行业中主要的生产,培育一批全国知名品牌企业,综合实力进入全国前列。六大产业集群,是指全面建设家电产业集群、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石化产业集群、汽车产业集群、造船产业集群、港口产业集群。五大区域性中心,即尽快形成区域性航运中心、区域性物流中心、区域性服务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区域性高新技术产业中心。围绕实现“世界知名特色城市”的目标,青岛重点在港口、旅游、海洋三大特色经济上做文章。

  突出大项目建设,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青岛按照“大项目产业链产业”的发展方向,突出在建大项目带动作用、引进高水平大项目、扩张现有企业三个重点,发展链条长的强势产业,推进集群化。做到落户一个大项目,带起一批配套企业和深加工产品,形成一大支柱产业。着力建设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重化工业、现代制造业、高增长产业和优势传统产业共同发展的新型产业体系。此举实际上是一个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过程,青岛以此为契机拉开与周边其他城市产业同质化、同级化的格局,进而形成更高层次的产业竞争力,在产业结构上高出半岛其他城市一个层级。

  突出港口建设,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青岛突出扩大规模、拓展腹地、增强功能三个重点,把青岛港建设成为设施先进、功能完善、运行高效的现代化枢纽港。加快前湾港港区建设,突出集装箱码头建设,形成以集装箱经营为主、辐射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跨国经营的发展格局。充分发挥青岛港的口岸功能并向内陆延伸,真正建成沿黄河流域的重要出海通道。规划建设与港口发展相适应、相配套的物流园,引进和发展一批物流企业,完善和强化港口的物流功能。加快空港建设,使之与海港建设相匹配。综合发挥海港、空港、铁、高速公优势,形成以港口为核心的货物集散网络和国际化物流中心。

  突出经济园区建设,提高对外的层次和水平。统筹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建设,形成整体发展合力。四大园区发挥各自优势,实现功能互补,注重引进项目的质量和水平,建成承接国际高端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和出口加工的重要。特别要抓住保税区区港联动试点机遇,加快推进区港一体化发展,争取建成贸易港区。大力实施园区带动战略,在四大园区建设一批具有战略优势的主导产业,带动产业优化升级和周边其他经济园区的配套发展,形成以四大园区为核心、其他园区相配套的外向型产业。

  突出研发建设,做大做强高新技术产业。在充分发挥青岛海洋科研、大企业科研和民营科技优势的同时,大力引进研发机构,建设一批国家级的技术研发中心和产业化。加快建设青岛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和产业化,争取在海洋生物工程、海洋药物、海洋材料等领域的研发和产业化上取得重大突破。围绕半岛制造业七大产业链建设,引进一批国内外研发机构,建设先进制造业技术创新研发平台。发挥企业研发优势,加快家电电子技术研发中心、新材料研发中心、节能科技研发中心建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相关领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进一步形成育才、引才、聚才、用才的优势,构筑区域性人才高地。

  突出信息化平台建设,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青岛以城市智能化为目标,加快建设互联互通的信息港,构建信息和服务枢纽,高起点融入经济全球化。在经济、、社会、文化、管理等领域广泛运用信息技术,推进政务、商务、企业和公共领域的信息化建设,搭建沟通国内外、辐射全省的信息交流平台。加大金融力度,搞活资本市场,推进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快发展大型物流和物流产业群,培植一批物流名牌企业。大力发展各类中介组织,提高城市综合服务水平。

  突出旅游设施建设,打造国际特色旅游胜地。青岛抓住承办奥帆赛的机遇,以构筑国际一流的海滨旅游度假区为目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重点建设一批旅游度假区和一批海滨游乐设施,开发一批旅游产品。突出“山、海、城”特色,大力发展海滨度假旅游、观光旅游、商务旅游、体验旅游、都市旅游、节庆旅游和生态旅游,把旅游业培植成为重要支柱产业。2013年,该市接待国内外游客6289.6万人次,其中入境游客128.3万人次。

  青岛规划:大手笔调整城市总体布局

  青岛一度偏安于海湾一角,道局促而崎岖,城市功能布局受限,严重影响城市发展。作为山东半岛城市群龙头城市,青岛的城市功能建设是青岛下大力气改善和突破的重点。

  为了进一步完善与龙头地位相适应的城市功能,青岛大手笔地调整城市总体布局,确立了“青岛、黄岛、红岛三点布局、沿滨海公一线展开的七大组团发展”的城市框架。青岛在老城区建设CBD,完善商务、文体、会展、旅游、休闲等设施,构建辐射山东半岛地区的商务服务中心;在胶州湾西岸的黄岛,依托前湾港,建设重化工、先进制造业和商贸物流打造大工业、大物流、大市场。

  青岛突出中心城区建设,塑造现代海滨城市形象。以建设“世界知名特色城市”为目标,该市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效能管理,全面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突出海洋、港口、旅游特色,保持老城“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风格,把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城市风貌有机结合,着力打造最佳人居、创业和发展,建设“山、海、城”浑然一体、地方特色浓郁、自然和谐的生态型城市。

  按照“中心城体现繁荣繁华、郊区体现实力”的原则,青岛加快扩大城市规模,构建由中心城区一县市驻地一小城镇组成的功能互补、协作配套、整体发展的大都市体系。完善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强化城市综合功能,城市管理体制,构府负责、社会参与、市场运作、依法管理的城市管理长效机制。

  转型升级:打造中国蓝色硅谷

  位于青岛市东部、鳌山湾畔的青岛蓝色硅谷核心区依山面海,风景优美,生机勃勃。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尽管面海而兴120年,青岛对海洋这一巨大宝藏的探索,依然任重道远。做足海洋这篇文章,成为当下青岛谋求科学发展的最迫切的愿望。

  2011年1月4日,国务院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青岛市作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龙头城市,主动承担历史,围绕助推国家海洋强国战略,抢占全球海洋科技制高点,提高区域海洋科研承载能力,率先做出全力打造中国蓝色硅谷、建设蓝色经济领军城市的战略部署,启动了“一谷两区”建设,其核心区就是蓝色硅谷。

  2012年1月31日,青岛蓝色硅谷核心区工委、管委正式成立,蓝色硅谷规划建设全面启动,主要以打造“中国蓝色硅谷,海洋科技新城”为目标,致力于建设国际一流的海才集聚中心、海洋科技研发中心、海洋孵化中心、海洋新兴产业培育中心和海洋知识产权交易中心“五大中心”,成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引擎和我国科学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深海的桥头堡,争创国家海洋科技自主创新示范区。

  “青岛不仅拥有中国海洋大学、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等28家涉海科研机构,还拥有占全国30%的高级海洋专业人才,有占全国70%的涉海领域两院院士。”青岛蓝色硅谷核心区工委委员、副主任李杰告诉记者,基于雄厚的海洋科技优势提出的蓝色硅谷的规划设想,是推动青岛产业升级,提升青岛在山东乃至全国战略格局中地位的点睛之笔。未来作为青岛实施蓝色硅谷战略的核心区域,这里将增添一条蕴集巨大能量的海洋产业走廊,在为青岛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新引擎的同时,也为拓展城市空间和提升城市品质找到了最佳结合点。

  根据《青岛蓝色硅谷发展规划》,青岛蓝色硅谷实施“一区一带一园”的总体布局,“一区”即蓝色硅谷核心区;“一带”由核心区向南,沿滨海大道延伸至崂山区科技城,形成一条海洋科技创新及孵化带;“一园”即高新区胶州湾北部园区。

  在发展定位上,青岛蓝色硅谷将建设国际海洋科技教育中心、国家海洋科技示范区和青岛滨海科技新城。通过加快集聚一批世界一流的海洋科研机构和研发中心、海洋高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着力加强海洋科技自主创新体系和创新平台建设,努力在海洋基础科学、近海应用技术和深海应用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研究突破,加快海洋科技孵化区和海洋科技产业化推广区建设,增强我国海洋自主创新能力和集成创新能力。目前,核心区建设正努力强化科技孵化和创新驱动,积极构建海洋科研和产业培育体系,当好全市蓝色经济发展的先锋。

  “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青岛蓝色硅谷专门建立了“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底”的联动工作机制,引进了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国家深海、国土资源部青岛海地所、国家海洋设备质检中心等国字号涉海项目8个,山东大学、海洋技术研究院等学校及研究院4个,微软、惠普、甲骨文等高端科技研发企业5个。目前,核心区在建、签约和在谈项目70余个、涉及总投资400亿元,其中在建项目15个、促进开工项目6个。

  三年来,青岛市海洋生产总值从2010年的780亿元,发展到2013年的1317亿元,年均增长超过20%;海洋生产总值占P比重从13.8%提高到16.5%,对P的贡献率从15.7%提高到29%,海洋经济已成为青岛市经济转型发展的新增长极。如今,青岛正以蓝色经济建设为引领,以蓝色高端新兴为导向,突出“一谷两区”等重点经济功能区建设,抓好总投资5800亿元的200个市级重点项目,打好转方式调结构攻坚战,打造青岛经济升级版。优化产业布局、产业结构,强化创新驱动,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作为一个既年轻又具有百年发展历史的城市,青岛已经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中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具有鲜明的城市特点,逐步形成了城市、港口城市、品牌城市、旅游城市、海洋城市和奥运城市的鲜明特色。近年,该市积极推进蓝色经济区、高端产业聚集区建设,全力打造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区域性经济中心、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国家海洋科研中心,经济社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2007年,青岛市P进入中国各大城市前10位;城市综合经济实力排名列全国第8位;实际外资、对外贸易等型经济指标稳居全国同类城市前4位。2009年,青岛实现生产总值4890亿元,比上年增长12.2%,连续13年保持两位数增长。2012中国城市竞争力排名中,青岛位列第九位;城市科学发展指数排名上,青岛位列第七。2013年12月,青岛成为中国新的一线城市之一。

  辐射带动:拉动山东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青岛在加快自身发展的同时,积极主动地服务全省,在半岛制造业和城市群建设中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拉动山东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基础设施尤其是交通的融合,是推动区域一体化的突破口。胶济铁是横贯山东,连接青岛、济南两大城市的运输大动脉,是中国第一条正式通车运行的铁客运专线,全长362.5公里、运行时间2.5小时。目前,青荣城际铁加快建设,海青铁竣工,铁青岛北客站开始运营。青岛火车站日开行旅客列车60.5对,其中高速列车32对;年到发旅客2000多万人、货物6000多万吨。同时,发挥青岛港口优势,加快完善半岛综合交通体系,整合半岛港口资源,建设以青岛港为龙头,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竞争力强大的现代化港口群。加快推进空港、海港、铁和高速公之间的衔接,建设半岛地区立体化交通网络。全力推进“大通关”建设,进一步提高通关效率。整合半岛物流资源,推动物流企业的优化重组,构建半岛一体化物流体系。

  青岛充分利用经济、技术、文化交流平台,全面提高对外水平。抓住国际资本和产业转移的机遇,以交通运输设备、电子信息及家电、纺织服装、化工医药、食品五大产业为重点,大力推进与跨国公司的战略合作,培植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在积极开拓全球市场的同时,重点加强与韩、日的经济技术合作,把半岛建设成为全国韩、日企业最集聚、投资者最集中的地区之一。同时,发挥品牌优势,提高半岛制造业的国际影响力,进一步发挥青岛各类品牌的综合优势,加大品牌战略实施的广度和深度,共同打造以青岛为龙头的胶东半岛制造业品牌。

  以青岛、烟台、威海三市为依托的胶东半岛制造业,构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以高附加值加工制造业为支撑、具有国内市场控制力和国际市场影响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目前,交通运输设备和机械、电子信息及家电、纺织服装、化工和医药、食品等五大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优势,其中青岛即墨市即发集团带动142家规模以上针织服装服饰企业、825家配套加工企业,涉及总投资278亿元,并安置劳动力16万人。同时,半岛产业结构也得到不断升级。烟台市过去的工业当家品种钟表、锁具、葡萄酒“老三件”,近年已为汽车、手机、电脑“新三件”所代替,就是受惠于半岛制造业战略的实施。

  近年,山东半岛城市群按照“主导、市场运作、优势互补、分工协作、利益共享”的原则,推进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在“设施共建、产业共兴、资源共享、生态共保、人才共用、城市共荣”等方面搭建了协作平台,一体化发展。如今,作为环渤海经济圈重要组成部分的山东半岛,近年已快速崛起为全国区域经济发展颇具活力和市场竞争力的板块之一,在占山东全省一半的土地面积上产出近三分之二的经济总量,并沿着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势头稳步前行。

  青岛这个龙头高昂了起来,带动了山东半岛城市群更好更快地发展,为山东的腾飞增添了助推剂。

关键词:青岛经济
0
0
0
0
0
0
0
0

网友评论 ()条 查看

姓名: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一个

推荐文章更多

热门图文更多

最新文章更多

关于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帮助

合作伙伴:

CopyRight 2002-2012 青岛网-青岛生活信息网 技术支持 FX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