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一个专门提供院后转运业务的“黑救护车”团伙悄然运转了10年。对正规救护车,确保无人敢“抢饭碗”;坐地起价,省内转运要价四五千元是常事;所谓的医务人员,很多都是临时招聘无资质人员,甚至由其他人假冒。(7月5日《半岛都市报》)
众所周知,救护车是医院的一个“标配”,不可或缺。每每患者遇上突发疾病,或市民不测之时,患者或家属的第一反映就是赶快拨打120,让医院快速派遣救护车前来急救并转运到医院抢救。可以说,救护车不仅担负着患者的急救转运任务,而且是患者心目中的“救命车”。
然而,一些为了赚取不义之财,竟然与医院“抢饭碗”,堂而皇之地做起了“黑救护车”生意,他们不但没有资质,而且还漫天要价、坐地起价,甚至连医务人员都是临时招聘的无资质人员、假冒人员。试想,如此“黑救护车”岂不是在拿患者的生命当儿戏吗?
虽然“黑救护车”具有隐蔽性强、查处难度大等特点,但其危害性之大,已成为一种“共识”。因而,打击“黑救护车”已是势在必行。
首先,监管要到位。卫生、等部门梦见别人剪头发要积极承担起监管的主体责任,对救护车的资质、医护人员的资质等要进行全面、严格的检查,对不符合标准和要求的要予以,从而“黑救护车”混入其中,患者。
其次,执法要从严。执法部门对“黑救护车”要采取“零”的态度,发现一起一起,绝不姑息,绝不。不妨采取“”和“高额罚款”的方式加以,让其付出“沉重的代价”,倒逼其遵规守法。
其三,院方要参与打击。对于是不是“黑救护车”,其实院方很清楚。只要院方积极参与,配合相关执法部门共同打击“黑救护车”,那么,“黑救护车”自然也就没有了市场。
当然,患者或家属举报很重要。监管部门和执法部门要鼓励患者或患者家属积极大胆,并实行励机制,从而让“黑救护车”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笔者相信,只要监管、执法、医院等部门形成联动机制,合力围剿,那么,就一定能有效打击“黑救护车”的行为,彻底铲除“黑救护车”的土壤,从而切实患者的切身利益和权益。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