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青岛人文历史 > 正文

衡水水里有文化

类别:青岛人文历史 日期:2020-5-26 20:45:34 人气: 来源:

  星期二右眼跳衡水因水而生、因水得名、因水而兴,是一座在管水、用水、治水中走出特色发展之的城市,亦是一座拥有独特水文化气质的城市。

  衡水的水,荡漾着舟楫往来、通衢问津的美好回忆,镌刻着抗击日寇、抗洪救灾的壮烈故事,彰显着新时代建设生态衡水的战略之举,更承载着宝贵的战斗、发展。世世代代繁衍在这里的衡水儿女,在与水的相生相伴中,着水所蕴藏的智慧哲思,探索着人与水和谐相处的径方式,留下了丰富多彩的人文遗产,奠定了这座城市水文化的深邃内涵。

  今年60岁的桃城区郑家河沿村党支部郑德昌,从小在河边长大,看惯了船来船往。“沿岸杨柳青,满耳听鸟鸣,货船通津卫,河中鱼虾肥。”他说,这首歌谣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滏阳河留给他的美好记忆。

  “衡水人民把滏阳河比为‘母亲河’,它像一条玉带贯穿市区,曾以发达的水货运造就了城市的兴盛与繁荣。”原市文化局副局长常海成表示,滏阳河了衡水的发展变迁,承载着珍贵的文化记忆,也成为当今激发城市活力的源泉。

  “上世纪80年代起,滏阳河变成了污染严重的臭水沟!”家住河畔的市民谈起过去心痛不已,“蚊蝇多、臭味大,夏天都不敢开窗户。”近年来,我市开展综合整治和景观,滏阳河市区段已变成全省一流的沿河带状生态文化公园。滏阳河变清了、变美了,广大市民在生态改善中拥有了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在新的时代征程上,市委、市统筹推进滏阳河、开发与利用,加快建设滏阳河文化带,把它作为讲好衡水故事的重要平台、打造文化衡水的重要载体。

  在滏阳生态文化公园,衡水市文化艺术中心像一只洁白的水鸟“振翅而起”。今年,这里承办“高雅艺术进衡水”活动,已演出《天鹅湖》《红色娘子军》等经典剧目40多场,举办公益艺术大师课15场,观众累计达15万人次……越来越多的衡水市民选择到这里赴一场又一场高雅的艺术盛宴。

  风景如画的滏阳河畔,衡水中国书画博物馆、萧化广场、田茂怀艺术馆、刘家科艺术馆像一颗颗珍珠,与饱经沧桑的安济石桥等历史文化遗产交相辉映,构成独具衡水特色的文化标志与符号,为城市发展注入了别具魅力的文化内涵。

  有着2500多年历史的京杭大运河,凝结了中华先人适应自然、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中国智慧,承载着文化积淀,着历史变迁。

  大运河衡水段全长179公里,流经故城、景县、阜城三县,留下了诸多文物遗存。2014年6月,大运河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景县华家口夯土险工作为遗产点列入其中。

  2017年,习总先后两次对大运河历史文化传承、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作出重要。我市把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作为重要发展机遇和展示衡水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不等不靠,主动作为,结合县域实际深入挖掘大运河文化的丰富内涵——

  故城县围绕打造冀东南运河文化名城,建设大运河文化景观带、经济带、带、生态带和幸福带,擦亮了县域文化新名片。

  景县围绕华家口夯土险工,设计了八组雕塑场景,并以“运河古渡口、美丽新乡村”为主题,重点打造了白草洼运河古村,村运河文化展馆正在加紧建设中。

  阜城县把挖掘传统运河文化与美丽乡村建设有机结合,打造了刘老人村古风梨韵小镇,建设了魏圈村运河记忆博物馆和大龙湾村运河文化长廊。

  11月30日,“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走进故城。济宁市运河研究专家杜庆生专题运河文化,对故城县运河文化带建设给予肯定。全国215万网友收看了网络直播,我市建设大运河文化带的生动实践呈现在更多面前。

  滹沱河畔,是一片带有红色基因的热土,造就了“两个第一”的历史——1923年8月,弓仲韬在安平县台城村组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党支部;次年,建立了省第一个县委——安平县委。抗战时期,这里成为冀中有名的抗日根据地,游击队激战小张庄、“冀中子弟兵的母亲”李杏阁精心照顾八军伤员的故事,彰显了敢于斗争、勇于的。

  新中国成立后,在滹沱河两岸这片具有传统的土地上,衡水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饶阳五公村耿长锁带头创办农业生产合作社,被称为“社会主义之花”;安平南王庄坤等三户农民靠着“牛腿”办社,被毛誉为“五亿农民的方向”;宋欣茹等一大批劳动模范远近闻名……

  传承,书写红色经典。儒的《战斗在滹沱河上》、张根生的《滹沱河风云》以及著名作家孙犁以家乡为背景创作的长篇小说《风云初记》,均展现了滹沱河两岸衡水儿女投身抗日战争的壮丽画卷。

  1996年8月,滹沱河暴发特大洪水。安平、饶阳、武强三县干部群众发扬团结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的抗洪,最终取得了抗洪抢险斗争的胜利。

  进入新时代,滹沱河又承载了新。安平县依托滹沱河故道地势平坦开阔、土质松软的天然优势,于今年成功举办了中华民族大赛马及中国马文化展等多项活动,持续开展赛马训练。源远流长的马文化,以及策马扬鞭、马不停蹄、万马奔腾的奋斗正在滹沱河畔扎根、迸发。

  安平县文联王彦博深情地说,滹沱河蕴含的红色基因、红色凝聚成灿烂文化,为河畔儿女奋进新时代提供着强大持久、澎湃不息的动力!

  上世纪50年代起,衡水湖经历了农场开发、修建水库、退水还耕、农场回迁、恢复蓄水、农场停产等反复曲折的发展历程。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市退耕还湿、退居还湿、搬迁企业、封堵排污口,加大衡水湖湿地力度,从污染治理转向生态修复。

  “衡水湖的历史就是一幅人水关系变迁图,是人与自然从对抗和谐的‘教科书’。”衡水湖国家级自然区管委会主任袁博深有感触地说,过去与湖争地获取经济价值,现在加大投入生态,衡水人民对衡水湖的已经发生质的飞跃。

  如今,衡水湖成为飞鸟繁衍的乐园。每年在区内营巢繁殖的夏候鸟有数十万只,种类达324种,国家一级鸟类达8种。依托一湖秀水与良好生态,马拉松文化、园博文化、旅游文化与衡水悠久的历史文化相互融合,尽展文化之美、生态之美、发展之美——

  每年一度的衡水湖国际马拉松赛,已成为京津冀地区品牌体育赛事,挑战极限、超越、、永不放弃的马拉松成为推动城市发展的正能量;

  2017年,省首届园林博览会在我市举办,衡水湖畔留下了一座拥有36座展园的园博园,成为人们欣赏园林艺术、了解燕赵文脉的好去处;

  我市依托衡水湖划定9条精品旅游线多个休闲旅游精品景点,春观花、夏纳凉、秋采摘、冬农趣,奏出了“文旅农”优美和谐的交响曲……

  党的十九大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征程。市委、市践行习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和要求,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将衡水湖作为生态城市建设的核心,使生态文化焕发出无穷魅力。

  水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放眼未来,依托独具特色与魅力的水文化,秉承人水和谐、依水的,衡水这座生态宜居滨湖园林城必将在冀东南大地崛起!

  从5月4日起,本报陆续推出了“衡水说水”系列报道。在历时近8个月的时间里,本报记者通过数十次实地走访,撰写了23篇深度报道。今天是最后一篇。

  衡水是一座因水而生、因水得名、因水而兴的城市。40年来,衡水人民创新体制机制、方式方法,以只争朝夕的,打响了一场压采地下水、治理水污染的,在治水、管水、用水过程中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之,在衡水大地写了子孙后代的壮丽诗篇。

  进入新时代,为了将生态衡水建设推向深入,我市在“节、引、蓄、调、管”治水方略总体框架下,进一步加快农业水价机制步伐,推进实行水利工程建管一体化模式,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实径……在不久的将来,历经缺水之惑的衡水必将在高质量发展的道上阔步向前!(王贵锁 成 薛倩)

  

0
0
0
0
0
0
0
0
下一篇:没有资料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条 查看

姓名: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一个

推荐文章更多

热门图文更多

最新文章更多

关于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帮助

合作伙伴:

CopyRight 2002-2012 青岛网-青岛生活信息网 技术支持 FX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