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勇老婆王芳当今世界,文化越来越成为一个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建设文化青岛,不仅要彰显青岛文化的性、兼容性、多样性、创新性、时代性,更应展现其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因为,今天的文化是历史的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历史的文化是今天和未来文化发展的重要源泉,如果丢掉了这个源头,今天的文化建设也就失去了它的根基。挖掘、、利用好青岛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对于提升青岛的文化底蕴和品位,推动文化青岛建设意义重大。
作为近代新兴城市,青岛的城市发展史十分短暂,但在建制之前的胶州湾地区,却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灿烂文化。上溯自4000年前的三里河文化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古琅琊、古即墨文化,在中国历史上都有较高地位。尤其是秦汉之际,琅琊作为中国惟一的海港郡城,在、经济、文化、航海等方面都居重要地位,和即墨同为东部沿海中心城市之一,对中国文化和海外交通产生了重大影响,至今其文化遗址仍保存完好,成为珍贵的文物和旅游资源。唐、宋时期,胶州湾成为重要港口,著名的密州市舶司即设在胶州湾内的板桥镇(今胶州市),是我国北方惟一的对外港口和沟通中国与日本、新罗(朝鲜)的主要口岸。宋金对立时期,胶州湾又成为两国“互市”贸易的口岸,同时也以著名的宋金海战而闻名于世。元明两代,开凿了中国惟一的海运河胶莱运河,一度产生过重要作用。明代,在胶州湾两岸设立了鳌山卫、灵山卫及浮山所、雄崖所、胶州所、夏河寨所等军事行政设施,并了青岛口、金家口、女姑口等海口,青岛成为具有一定地位的渔镇港口,一直持续到清朝末年。
在众多的历史文化遗址中,琅琊台、即墨古城、三里河、齐长城、天柱山魏碑、岭山道观等均保存得比较完好,并被列为重点文物单位,有的已开发为旅游文化景观。其他一些遗址则由于研究宣传得不够,几乎被人淡忘,甚至面临因城市扩建带来的人为,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这些宝贵的文物遗迹,虽然大部分不在青岛市区,但其中蕴涵着灿烂的古代文化,加以开掘利用,对于开发青岛人文旅游资源,提高青岛历史文化名城的地位,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青岛已成为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一座仅有百年历史的近代城市能跻身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列,除了青岛在古代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青岛百余年的历史集中凸现了近代中国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城市发展的轨迹,作为近代欧亚文化的交汇区,青岛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底蕴,对中国近代历史和社会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和作用。
1891年,清廷批准在胶澳驻军设防。第二年,调清军四营入驻青岛海口,是为青岛建制之始。1897年,侵占青岛,青岛成为的租借地(实为殖民地),先后两次制定城市建设规划,经17年发展,奠定了青岛老城区的建设布局,青岛一跃而成为中国新兴的欧洲风格的滨海名城。1914年,日本取代侵占青岛后,城市建设在原规划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为青岛城市充填了东洋风格。1922年青岛收回后,先后经历了、南京国民、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历史时期,直到1949年青岛解放。在建国前的58年中,青岛经历了从清末到解放战争的七个历史时期,先后遭到德、日、美三个帝国主义国家的入侵,其曲折复杂的历史,欧、亚文化的交汇融和,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等,使得青岛在、经济、文化、城建、外事诸领域中均充溢着特有的多元文化,从而具有独特传奇色彩。对青岛近代这种欧亚文化交汇和多元化的历史特色,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认真进行研究、、宣传和开发利用。
在中国近代史上,几乎很少有哪一个城市能像青岛那样对全国乃至世界产生过如此重大的影响。如“胶州湾事件”直接促发了著名的 “戊戌变法”运动;德占青岛和修筑胶济铁,引发了轰轰烈烈的义和团反帝;日本发动进攻青岛的日德战争,取代占据青岛,进而抛出意在中国的“21条”,引发了全国人民的反日运动,促进了国民的。而1919年爆发的 “五四”运动更彻底改变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轨迹,被视为近、现代分界线。在这场运动中,青岛主权问题既是爆发“五四”运动的导火线,又是全国人民力争的核心目标。1922年,在全国人民力争下,青岛回归祖国,成为外国在华租借地中最早收回的一处租借地,这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1923年后,中国在青岛开展工作,先后组织了胶济铁大、日商纱厂大等斗争,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特别是1925年发生的纱厂和“青岛惨案”,使青岛再次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和 “五卅”运动的中心之一。其后,青岛市再度遭到日军的侵占和美军的进驻,从而爆发了遍及全市的抗日武装斗争和反对美军驻扎青岛的斗争,这些事件和有关遗迹都为青岛的历史增添了重要的内涵。对相关的文史资料、遗迹进行系统、全面、深入的挖掘研究和宣传,对于对全体市民和全国人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以及让世界更多的了解青岛的历史,均具有重大的意义。
由于青岛特殊的城市发展历史,使其成为文化 (欧亚文化)的交汇之地,产生了独具特色的城市文化,而其典型代表则是城市建筑文化。在青岛的城市建筑中体现着不同时期的历史文化和不同国家民族的建筑风格。早期建筑除天后宫和几处村庄外,较大的建筑物就是清军在青驻防期间修筑的一座总兵衙门、两座前海栈桥(码头)、三座炮台、四处兵营以及电报局、军火库等,从而构成了早期军事设施和港口城镇的主体。占领青岛后,将青岛城市功能规划为军事、港口和商贸中心城市。曾于1900年和1910年两次制订城市发展规划并按建筑标准进行了大规模建设,分别形成了以中山、广西为中心的商业区,以总督府为中心的行政区和东部住宅区,形成了今市南区的欧洲城市风貌区。
1914年至1922年,日本根据制订的城市规划,建设和填充了今市北区的大部分城区和市南区部分地段,形成了较大规模的日本风格的商业住宅区,并将城区扩展到了四方、沧口一带。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有热河住宅群;胶州、李村、市场三和聊城一带日本商业区;馆陶一带的金融商业区以及四方、沧口一带日本纺织工业区等。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一方面日本建筑仍不断增筑,另一方面,市政也做了许多新规划建设,在突出中国民族传统建筑风格的同时,又注重运用建筑材料和风格特点,从而使中山成为主要金融商业中心;建成了莱阳住宅区,八大关、太平角别墅区,并在沿海一带建成了栈桥回澜阁、兰山礼堂、水族馆、东海饭店、汇泉体育场等优秀建筑,进一步完善和美化了青岛的城市风貌。“红瓦、绿树、碧海、蓝天”成为青岛独有的风貌特色。
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后,于1939年制订了《大青岛发展计划》,将即墨、胶州划入青岛,扩大市区规模,并修建了日本海军司令部、军官俱乐部、青岛剧院、日本商工会议厅等建筑,并在黄台、莱阳、金口、热河、合江、嫩江等修建了一批单体小楼和公寓式建筑。
此外,建国前曾在青岛发展历史上发生过一定作用、有着较大影响力的会馆、、商会等旧址,无论从历史地位、文化内涵和建筑特色上都具有较重要的价值。如著名的“三江会馆”、“广东会馆”、“齐燕会馆”是旧青岛最重要的馆址,建筑特色明显,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
正是由于各个历史时期城市建设的不同特点,使得青岛城市发展历史的长河中既有较明晰的文化主脉,又有中外多国不同文化交汇而呈现出的多彩文化,使其享有“万国建筑博览”的美誉。
与其他城市一样,青岛也面临着城市建设开发与对旧城区特色建筑的矛盾,处理不当,势必会使青岛丰富多彩的建筑文化遗产遭受到不应有的人为,因此,这一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要“有效,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采取得力措施,加强对城市特色风貌区的和开发,对城市风貌范围内的历史文化街区进行控制性,恢复老城区历史文化名城风貌,形成风格独特的欧陆风情特色景观。
青岛地灵人杰,20世纪初至20世纪30年代,梁实秋、老舍、闻一多、童第周等一大批文化名人及海洋学家会聚青岛,从事进步思想文化及科学技术的创造和工作,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青岛的文化名人故居达到50余处。
名人故居作为向现代人提供历史观照的载体之一,体量虽小,其城市文脉的呈示作用却不容忽视。但目前的状况是,由于资金不足、产权关系复杂等问题,除了康有为、闻一多等人的故居得到妥善,大部分故居的利用一直没有突破瓶颈。就世界范围来看,城市发展和历史向来两难。在对待名人故居的问题上,青岛应“在中开发、在开发中”的原则,积极稳健地进行探索尝试,在与开发两者之间找到一个最佳的结合点和新的生长点。
第一,对青岛现存的文学、艺术、学术、科技、经济、等方面的名人故居经进一步核对后实行挂牌,明确责任,条件具备的可辟做纪念馆,陈列名人事迹和作品等,如老舍、洪深故居等,供中外游人参观。也可辟出部分房间作为茶室、咖啡厅或作为文物类型商店、书店等。
第二,给予政策,鼓励企业参与管理和经营。类似企业介入历史文化遗址管理和经营的先例在国内已屡见不鲜。譬如上海石库门居住区被瑞安集团重新开发建成“新天地”,就是历史文化资源拓展出新维度的成功案例。再譬如,苏州河畔百年货仓成为各艺术家汲取灵感的画室;上海古城公园与城隍庙对接,激活延伸了老城厢文化;暖风熏人的西湖取经上海的“新天地”,被打造成其姊妹篇“西湖天地”……虽说这些利用现代手段重拾历史资源的做法受到了一些业内人士不同程度的质疑,但有两点是值得肯定的:一是这些历史文化资源因新的文化经营的介入而得以永久、安全地保存下来,而且得到了应有的;二是无论这些资源如何被商业化,但它们凸显了城市的文化特色,并为开发商甚至整座城市带来了看得见的经济利益和诸多隐性的社会效益。这些方面的积极探索和取得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据崂山《太清宫志》记载:早在公元前140年,江西人张廉夫弃官入崂山,在今太清宫址建庐而居,被奉为崂山太清宫开山祖师。从此,崂山便与教结下了不解之缘。
东汉至唐,崂山情况无史料可考。唐朝时期,崇尚,孙昙、姜抚等先后到崂山采药。公元904年,李哲玄来到崂山,创设三皇庵,布经。其后,刘若拙自蜀(四川)来崂山。北宋开国赵匡胤于公元960年敕封刘若拙为“华盖真人”,并拨款为其修建太平兴国院、太清宫、上清宫等道场,崂山道观初具规模,逐渐成为名山。
金朝时期,王重阳吸收儒学和佛教的精华,结合义理,创建了的新流派全真教。王重阳去世后,其所收之七(邱处机、刘处玄、谭处端、马丹阳、郝太古、王处一和孙不二)各立门派,号全真七子,均来崂山传布教义,修建宫观。崂山各庙殿的很快接受了全真派 “重丛林清修,不娶妻室,不食腥荤,注重内功”的教义,全部皈依全真派,成为全真派自北宋以来规模最大的丛林和全真教的发祥地之一。
元、明时期,崂山文化空前发展,宫观众多,成为国内著名的名山。著名刘志坚、李志明、张三丰、徐复阳、孙玄清等均在崂山布道,对崂山文化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明朝万历年间,在崂山发生了朝野的长达11年之久的 “僧道之争”,最后以耿义兰胜诉而告终。万历御旨毁海印寺重建太清宫,封耿义兰为“护教真人”,并特意为太清宫颁赐了《道藏》和《续道藏》共计5485卷,使崂山的藏典达到相当丰富的程度。
崂山的秀丽风光和悠久的文化,吸引了历史上无数文化名人,李白、苏轼、赵孟瞓、陈沂、文征明、顾炎武、王士祯、施闰章、蒲松龄、高凤翰、孙中山、康有为等历史文化名人均曾来崂山,并留下了众多佳作,给崂山增加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长期的文化积淀和发展,使崂山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很高的文化品位。在义理、功课、音乐、膳食、医药、武术、养生等领域均有较高水平和特色。加之崂山优越的地理和气候条件,形成独特的生态,使文化更具魅力,崂山亦成为著名的文化名山和旅游胜地。
是华夏民族自创的重要教,它从一个侧面展现了民族文化的与精深。崂山的活动在中国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重视对青岛文化遗产的挖掘和开发利用,无论对发展旅游还是增强青岛的文化底蕴,都常重要的。
如城阳的剪纸、平度家庄的木版年画、胶州胶南的茂腔戏、胶州的大秧歌等都是富有地方特色、历史悠久、有着广泛影响的民间文化艺术瑰宝,在市场经济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下,有的已濒临失传的边缘,应通过挖掘和创新,使其得到很好地和利用,向世界展现她的独特魅力和风采,并使之在今后得到进一步的发扬光大。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