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青岛人文历史 > 正文

群策群力做好地方志工作

类别:青岛人文历史 日期:2018-12-12 3:50:42 人气: 来源:

  习在党的群众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指出,群众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线。实现党的确定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充分调动最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习总的重要讲话,对于做好新时期的地方志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地方志工作机构在党的群众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必须紧密结合地方志事业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加强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线学习教育,着力改变不适应、不符合地方志事业发展的传统观念,进一步接地气、聚人气,群策群力,众手成志,不断推动地方志工作上水平、上台阶。

  当前进行的第二轮修志工作,主要记述以来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地方发展的大势大略,事物演变的前因后果,者最清楚,当事人最明白,也最有第二轮修志的“著作权”。因此,地方志机构要主动打开修志大门,更多地吸引的组织者、先行者和亲历者,参与第二轮修志工作。基于这一认识,在第二轮修志过程中,我们探索实行“专家带专业、专家带课题、专家带徒弟”三种编纂模式,建立互动的专家参与机制。与首轮修志的专家承包制不同,我们本轮修志聘请的专家主要是行业领导者、管理者以及历史学者。同时,“专家带专业、专家带课题、专家带徒弟”模式不是“大撒把”,让专家各行其是。也不是“唯专家论”,让专家牵着鼻子走。而是从志书的篇目设计、资料征集、志书编纂、审核评议到审校出版,自始至终地方志机构的主导地位和作用,同时发挥“专家”的主力军作用和承编单位的基础性作用。

  一是实行“专家带专业” 编纂模式。在续修《青岛市志》(1978~2005)总纂稿评议环节,我们根据各卷涉及的内容不同,分别邀请市委、市、市、市政协的老领导,以及承编单位的老领导、熟悉综合情况的部门负责人等,作为评审专家参与志书评议。由于这些“专家”都是某一方面工作的决策者、组织者和实践者,直接参与和了该项事业的发展历程,因而他们提出的修改意见、提供的史实资料,对提高志书质量往往会有更大的帮助。在具体工作中,我们积极引导“专家”深度参与志书编修。如在今年《青岛市志》(1978~2005)卷、文化卷、社会卷的评审中,参与青岛地方组织、文明建设、电视、气象、防震减灾篇评审的“专家”,对整篇内容进行了整合,逐字逐句进行修改。还有7位“专家”组织承编单位有关人员,对志稿进行集体研究、统审统改。通过“专家带专业”,使入志资料更加宏观全面、真实准确,提高了志书的记述深度。二是实行“专家带课题、专家带徒弟” 编纂模式。在精编《青岛市志》工作中,我们实行“专家带课题、专家带徒弟”两种编纂模式。《青岛市志》精编本以首轮《青岛市志》69卷1400万字为资料基础,计划精编为8卷约600万字,并与第二轮《青岛市志》(1978~2005)8卷本一起,形成内容贯通古今,装帧风格一致的16卷青岛历史文献。在编纂卷一(大事记卷)要事纪略部分时,我们实行“专家带课题” 编纂模式。即在形成要事纪略初步篇目后,首先邀请市档案局、市委党史研究室、市社会科学院、市文物局、青岛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各区(市)史志办等单位的专家学者,以及掌握青岛历史资料、出版过青岛历史研究著作的史学工作者,先后3次召开专家研讨会,拟定大事收录标准、审定大事条目、确定编写要求,并按照专家自愿原则,由15位专家根据其研究领域和学术专长,分工编写要事纪略206个条目。在编写过程中,市史志办及时与专家沟通交流,进行业务指导。在志稿审校环节,安排总编室领导分别对专家逐一审核、修改、把关。在形成评审稿之后,再次聘请5位专家进行统审统校。最后“要事纪略”成稿179篇约27.2万字,展现了从北辛文化时期到初期,青岛地区社会发展的大势大略,成为具有较高学术水准的地方志文献。另外,我们对《青岛市志》精编本其余7卷,实行“专家带徒弟”编纂模式,即选择一位参与过首轮修志的老同志和一位市史志办新同志为责任编辑,将老同志熟悉历史、修志经验丰富和年轻同志精力充沛、熟悉运用数字化技术的优势结合起来,以老带新,以新助老,实现了优势互补,加快了工作进度,提升了编纂质量。目前,《青岛市志》精编本已出版1卷,形成评审稿1卷、初稿2卷。

  基层修志工作的深入开展,是地方志事业蓬勃发展的标志。长期以来,由于对“官书官修”的片面理解,以及地方志机构的封闭甚至孤芳独赏,地方志这项本该是最接地气“下里巴人”的工作,往往被为“阳春白雪”,直接阻碍了基层修志工作,进而制约了地方志事业的全面发展。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在第二轮修志工作中,以续志工作为龙头,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开展基层修志工作,涌现出“镇镇修志”、“村村修志”新亮点,造就了一批群众修志队伍。主要做了3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延伸工作触角,推动基层修志。第二轮修志工作以来,在市县两级修志的带动下,青岛市基层单位修志热情高涨,乡镇志、行业志、部门志等发展较快。如,崂山区、城阳区、即墨市、平度市等区(市)史志办在第二轮修志之初,同时安排乡镇(街道)志、行业志编修工作。目前,全市已有出版乡镇(街道)志35部,崂山、城阳全面完成街道志编修工作;即墨市组织出版部门志达13部。同时,市史志办加强工作推动,指导市工商局、海洋渔业局、统计局、环保局、等9个单位出版了行业志,在2011年“齐鲁新方志”评选中,《青岛奥帆赛志》、《青岛文物志》、《青岛电视志》、《胶州电业志》、《即墨文化志》等7部志书荣获优秀基层志书。二是组织社会力量,开展旧志整理。青岛市及所辖平度、即墨、胶州、崂山等区(市),自明正德十一年至初年,编修州(县)志13部及乡土志、卫所志、山志等志类文献36部。在第二轮修志工作中,我们以区(市)史志办为依托,组织社会力量,开展旧志整理。整理工作由外聘专家和史志办人员共同参与,以外聘专家为主。评议审核由区(市)史志办组织,出版经费由区(市)史志办筹集。整理方式以影印和点校为主,保持原志书的原汁原味。目前,全市相继整理出版了明清《即墨县志》(一函三册)、《平度州志》、《胶澳志》点校本,清《胶志》影印本以及《灵山卫志校注》、《崂山太清宫志》等20余部,为研究青岛历史提供了珍贵资料。三是动员群众力量,推进村志编修。市史志办对村志编修工作主要把握两点:一是不下达修志任务和计划,由各村庄(社区)根据实际自行安排。二是村志编修主要依靠村民自己的力量完成,市、区(市)史志办对村志编修给予业务指导和鼓励。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对先行修志的村庄(社区),及时安排业务人员上门指导,并通过培训班给予业务指导;对先行出版村志的村庄(社区),通过志书发行会、经验等形式,推广典型经验。崂山区史志办自2010年起,组织开展全区139个村庄(社区)志编修工作,区给予216万元财政资金予以支持。目前已出版村志69部,完成总纂稿30多部。即墨市采取“分村编纂、合并出版”方式,开展村志编修工作,已出版《即墨村庄志》3卷239个村,占该市村庄(社区)总数的23%。全市村志编修工作的发展,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文明建设,也为地方志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打铁还需自身硬”。面对繁重的第二轮修志任务,地方志机构要加强自身建设,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方法创新,激发地方志机构的内在动力和活力,提高地方志工作者的素质和士气。基于这一认识,我们着眼于编纂精品志书,合理调整机构内部人员配置,建立了群策群力、分工合作、务实高效的运行机制。

  一是建立总编室制度。2010年,《青岛市志》续修工作进入总纂出版阶段后,市史志办在机构内部成立《青岛市志》总编室和各卷编纂组。一方面打室界限,每卷成立3人编纂组。编纂组长的选定,不受职级,适才适所,调动了业务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在实行总编负责制的基础上,发挥总编室各位主任业务专长,群策群力,提高了志书的审核修改水平。通过两年的实践,逐步形成了各卷编纂组-分管副主任-总编室主任层级清晰、分工明确、运行顺畅的志书质量责任机制。二是实行“五轮十校”制度。吸取首轮修志的经验教训,将审读与校对结合起来,建立了续修《青岛市志》“五轮十校”制度。其具体步骤是,第一轮由编纂组分头进行全面校对。第二轮分为两个校次,侧重于内容审校。由承编单位组织人员就相关篇章进行全面审校,同时聘请3~4位熟悉行业发展历史、有一定文字水平的专家分头审校。第三轮安排3个校次,包括总编室领导分头进行审核、修改、校对;聘请、出版社专业校对人员校对;方志出版社责任编辑统编、统校;由省专家组全面审核。第四轮安排3个校次,包括编纂组组长的全面校对、编纂组的分篇校对,以及对数据、图照表及版式的分类校对。第五轮由印刷厂进行人工核对、利用“黑马”软件进行文字硬校。实行“五轮十校”制度,每轮有不同的审核内容,每轮有不同的校对重点,进一步形成了环环相扣、梯次推进的志书质量保障体系。三是建立专家库制度。我们聘请的“专家”主要包括行业专家和地方志专家,以行业专家为主。其专家构成是,(1)市直单位、部门中退休或专任非领导职务的老领导;(2)市有关部门综合处室负责人;(3)熟悉行业发展历史、有一定文字水平离退休老同志;(4)驻青高校、科研机构专家学者。(5)熟悉地方历史、有修志工作经验的史志工作者。目前,青岛市史志工作专家库专家达60多人,其中副省级老领导1名,副市级老领导3名。建立专家库制度,请行业专家和地方志专家参与修志,实现了志书内容与形式的两促进、双提升。2011年,在组织的“齐鲁新方志”评比中,《青岛奥帆赛志》等9部志书获优秀基层志书,《青岛年鉴(2009)》等6部年鉴获优秀综合年鉴,分别占全省获总数的1/7和1/8。同时,《青岛市志》(1978~2005)大事记卷、城市卷、经济卷(下)分获史志系统“八个一优秀”和优秀基层志书。

  四、服务发展提志气,建立修用结合的长效机制。发挥志书的社会效益,是地方志服务当代、惠及后世的重要任务。就地方志三大功能看,存史不易,资政、育人尤难。因此,地方志机构要困难,研究解决困难的办法,而不能“见了困难绕着走”,搞“一本书主义”。要通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效果,体现地方志工作的价值,提高地方志机构的志气,提升地方志工作者的形象。基于这一认识,我们把方志资源的开发利用作为切入点,不断拓展用志渠道,让修志编鉴和市情研究更广泛地服务社会。

  一是深化市情研究,提供资政参考。近年来,青岛市两级地方志机构在做好修志编鉴主体工作的同时,围绕地方党委、的中心工作,开展市情研究,组织出版《青岛》、《当代青岛概览》、《魅力胶南》、《城阳风物》、《当代莱西人物》等资料文献,主办《史鉴》、《即墨古今》、《崂山春秋》等史志刊物,发表地情研究,提供资政参考。2011年,市史志办公室发挥资料优势,启动《青岛市情资料手册》编纂工作,该手册设11章计30万字,全面概括市情,凸显人文特色,且携带方便而实用,为青岛市机关、企事业单位领导干部提供了市情资料的“掌中宝”和“案头卷”。即墨市史志办编辑出版的《史记即墨》设古城烟云、县治东迁、撤县设市3部分,记录了历史变迁。《即墨世纪掠影》收录照片150余幅,再现了墨邑古韵。直接为修复即墨古城、发展文化旅游,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珍贵资料。二是拓展服务平台,扩大社会服务。我们利用数字化、网络化技术手段,加强市情网站的信息采集、编写和发布,加快网站内容的更新,提高了网站的访问量和社会影响力。2011年,我们组织对青岛市情网及12区(市)地情网站进行两次改版升级,对后台数据库进行全面升级,优化检索界面,提升检索功能。升级改版后的青岛市情网站设置23个栏目,访问量逾已845万人次,成为青岛政务网的数据库。其中“青岛市情E网通”栏目,通过电子地图的方式,将全市167个乡镇(街道)和6000多个乡村(社区)的基本地情资料全部上网,进一步强化青岛市情网的社会服务功能,栏目设计获得了计算机应用优秀三等。同时,我们每年连续不断地组织“志书进军营、”“志书进学校”、“志书进社区”活动,让地方志走出“藏书楼”,走进百姓生活,发挥社会效益。三是加强课题研究,服务地方发展。根据青岛市的历史特点和城市特色,着眼文化强市建设,加强地方志资料的研究和利用。近年来,我们选准题目,集体攻关,已编辑出版《青岛奥帆赛志》、《崂山志》、《青岛古树名木志》系列志书5部,为青岛历史文化名城提供资料支持,扩大了地方志工作的社会影响力。崂山区史志办在完成《崂山区志》出版任务后,将地方志工作着力点转到读志用志、资政育人上来,对第二轮修志中积累的史志资料进行深度开发,提出了《崂山图志》(10卷)的编纂计划,编辑门类齐全、通俗易懂、图文并茂、方便阅读的区情丛书,目前已出版《崂山图志》村落卷、风物卷。即墨市史志办与联合制作电视专题节目《话说即墨》。该节目以《即墨县志》为主线,按“横排纵述”的原则设置《墨邑沧桑》、《史海钩沉》、《人物春秋》、《百业史话》、《即墨揽胜》、《趣闻轶事》6个板块40余集。节目受到即墨市广大群众的普遍欢迎,成为即墨有史以来收视率最高的自办节目。

  做好新时期的地方志工作,要自觉把修志与基层修志、主导与专家参与、修志与用志等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地方志工作水平,为提升地方文化软实力、促进经济文化事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天天向上 蒋梦婕本文由来源于财鼎国际(http://cdgw.hengpunai.cn:27531/)

0
0
0
0
0
0
0
0
下一篇:没有资料

网友评论 ()条 查看

姓名: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一个

推荐文章更多

热门图文更多

最新文章更多

关于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帮助

合作伙伴:

CopyRight 2002-2012 青岛网-青岛生活信息网 技术支持 FX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