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身份测试敢问收获,硕果盈枝。回望2019,伴随学校一年来不平凡的建设发展历程,有些闪光的名字留在我们心间、触动着我们的心弦。他们是安静校园中的平凡一员,初心不渝、专注坚守,脚踏实地、默默耕耘;他们是课堂内外的可亲典型,受业、服务师生,奉献社会、贡献热量;他们是上镜头下自带的热点人物,用最生动的事迹响亮农大声音、用最精彩的故事展示农大形象。
由党委宣传部主办的“青岛农业大学2019年度十大新闻、新闻人物”评选日前顺利结束。经网友投票和专家评议,十位新闻人物入选“青岛农业大学2019年度新闻人物”。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杨庆利教授长期服务地方企业发展。特别是2018年,他积极响应省委省号召,参加“千名干部下基层”,作为省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服务队青岛二队的,扎根一线协助企业攻克科技,助力企业加快转型升级,推进高质量发展。
经济学院(合作社学院)院长李中华教授长期从事合作经济、农业经济研究,教学科研丰硕。他2005年以来长期受邀为、农业部、国务院扶贫办等单位进行人才培训,累计培训5万多人次。作为青岛市常委、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委员,多次接受采访,就农业农村发展等问题提供咨询服务。
2019年青岛期间,李中华教授做客青岛“议事厅”,畅谈青岛农业发展和学校服务贡献。
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省食用菌产业体系岗位专家郭立忠教授,近年来在全国多地指导食用菌种植,帮助农民以新技术新模式脱贫致富、推动产业发展,特别是他带领林区农户通过林下种植食用菌致富的生动事迹广受报道,他本人也被菇农们亲切地称为“蘑菇教授”。
2019年教育部批准学校开设全国首个马业科学专业,学校首次以该专业招生两个班78人,开辟马业教育先河。作为该专业发起人、推动者,动物科技学院教授、马属动物研究院执行院长潘庆杰长期积极普及我国马产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及学校人才培养特色,为扩大专业社会知名度做出贡献。
2019年青岛“城市会客厅”栏目专访潘庆杰教授,详细报道相关人才培养对青岛打造时尚之城的重要意义。澎湃新闻、新京报等国内知名以微纪录片形式进行报道,由澎湃新闻发起的微博话题引发网络关注,阅读量2800多万。
农学院王晶珊教授从事花生和甘薯生物技术及遗传育种研究工作,近年来培育高产、高油、耐盐、抗旱、高油酸花生新品种18个,其中5个含油率均达到57.5%以上,最高含油率达61.05%,是目前国际上含油率最高的花生品种,创造了巨大经济效益。她本人被农民亲切称为“花生教授”,先后获评全国留学回国人员先进个人、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全国模范教师等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王晶珊教授事迹长期被社会关注报道,今年获评青岛市教书育人楷模后,《山东教育》重点栏目“齐鲁学人”进行深入报道。
园艺学院院长张忠华教授从事蔬菜基因组学研究十余年,取得丰硕。他于今年11月短短一个月内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和《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连发两篇重要文章,为推动相关领域研究做出重要贡献。《自然•遗传学》发表甜瓜驯化和重要农艺性状形成机制的研究,张忠华教授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自然•通讯》发表了冬瓜基因组和变异组研究,张忠华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负责整个项目的构思、设计和组织。
机电工程学院杨然兵教授带领“马铃薯全程机械化创新”团队多年来在马铃薯生产机械化装备技术研究上取得重要突破,研发了适应不同土壤和种植模式的9种播种机和13种联合收获机,所有装备通过国家或省级农机试验鉴定站检测,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关键技术居于国际领先水平,10种机型进入国家支持推广的农业机械产品目录,12种机型进入省级目录。
动物科技学院马泽芳教授是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特种经济动物创新团队首席专家,主要从事特种经济动物研究,在动物毛皮生长发育调控机制及应用技术方面成绩突出。他长期带领团队扎根生产一线传授技术,帮助农民脱贫致富,为乡村振兴做出突出贡献。
动漫与传媒学院孟鹿老师创学方式,积极探索创意人才培养,带领学生团队创作多幅动漫作品获第十五届中国国际漫画节金龙提名、第十五届中国国际动漫节金猴提名等。她将专业特长和生活记录相结合,创作作品《一块儿》获第十三届中国国际动漫节金猴铜,并由中国科学出版社出版。
拥有“小平科技创新团队”称号的机电工程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智能农机团队,在教师指导下研发出第一台芝麻联合收获机。该包含十余项由学生自主研发的专利技术,采用自动驾驶技术,极大提高芝麻收获质量与效率,可广泛应用于“一带一”沿线国家芝麻收割,获“挑战杯”国赛一等。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