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青岛风俗 > 正文

隐藏在各种古老节日中的习俗:浅析中国传统习俗在现代社会的传承

类别:青岛风俗 日期:2021-4-14 0:01:17 人气: 来源:

  跳蛋门事件完整照片“习俗”就是一种约定俗成的风俗习惯,这种以地域、经济、文化为依托的“习俗”,从萌芽阶段开始就印刻上了非常显著的民族标签。古代中国作为东方大地上的古老民族,历经五千多年的发展与演变之后,终于形成了一脉相承的华夏民族“习俗”。

  从客观角度来讲“习俗”的形成,不仅需要漫长而又悠久的时间沉淀,同时也需要不断拼搏进取的民族。在这两种必要因素的影响之下,人们在同一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并通过与大自然不断才会形成稳定的风俗习惯。

  上古时期由于生产力相对来说比较落后,人们为了只能从大自然中不断。这种“靠天吃饭”的历史行为,其实对促进习俗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再加上人们对大自然中的气候现象一无所知,所以就很容易出源自心底的现心理。

  于是以“祭祀”为主的行为开始出现,为了求得大自然的或祈求风调雨顺。生活在上古时期的古代先民对自然现象又产生了心理,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促进之下,以“节日”为象征性的古老习俗逐渐成型。

  大家耳熟能详的“祭天”活动,其实就产生于上古时期的自然。随着时间不断推移与朝代建立,这种以“祭天”为核心的祭祀活动,逐渐进入了空前繁荣阶段。祭地、祭神、祭四时等祭祀活动不断涌现,这其实也体现出了自然与风俗习惯逐渐融合。

  如果从“习俗”源于祭祀角度去分析,可以发现从古至今很多节日习俗,其实都源于古代祭祀活动中的各个环节。从“祭天地”到祭祖、祭圣贤,其实也彰显出了古代先民的“人神祭祀”。当这种祭祀与生活融合之后“习俗”就此应运而生。

  春节、元宵节、端午节、清明节被誉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这四个极具中国历史神韵与民俗风采的古老节日,其实就是古代先民社会活动与生活习俗的缩影。团圆、喜庆、祭祀、思念四种思想,再加上韵味十足、五彩缤纷的习俗活动,就是一部极具参考价值的中国古代习俗史。

  笔者认为每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特色节日,其实都蕴含了极具中国特色的古老习俗。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当这些习俗融入国人血脉那一刻时,大自然中的与人类文明,就碰撞出了灿烂而又辉煌的古代文明。

  春节作为我国最为隆重的时令节日,它的起源与发展都离不开古代先民祭祀活动。作为年终岁尾与万象更新的关键节点,不仅寓意除旧迎新、祈福攘灾、天下团圆,同时还融汇了欢庆娱乐、饮食文化以及年味十足的习俗活动。

  据史料记载春节源于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岁首”即一年之初此时春天的脚步越来越近;“祈年”则是指祈求万事安康,这样才能让“春耕”得以顺利进行。毕竟过度依赖大自然的古代先民,最期望的事情就是风调雨顺粮食丰收。

  实际上春节其实也是古代社会中的一种祭祀活动,其中有一项最为隆重的祭祀环节为“敬天法祖”。作为上古时期的一种特殊文化习俗,主要的寓意就是“敬奉”,同时效法祖先并祈求祖先福泽庇佑。

  “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年祭祀、敬天法祖,报本反始也”。的皆因天而生,而人之所以能够活在也全仰仗于祖先。在古代人的思想中“祈年祭祀,敬天法祖”,与祖先才是的根本。

  虽然这种说法充满了极其浓郁的思想意味,但是却完全符合上古时期先民的意识范畴。笔者认为源于上午时期的春节,其实也寄托了古代先民的个人情感。他们希望在新的一年中能够平安顺利,这种寄予在春节中的祈求时至今日依然长盛不衰。

  春节作为上古时期最古老的祭祀活动,随着时间推移以及朝代变更不断被赋予,符合当时朝代的节庆寓意与文化内涵。这其实可以从过春节时种类繁多的习俗中可见一斑。贴年红、守岁、压岁钱、祭祀、拜年等习俗,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年俗”。

  春节又称为新春、新年、岁节、大年,从广义上讲从农历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其实都应该囊括在古代春节之中,但如果从狭义角度来讲一般多指农历正月初一。在过春节之时无论男女老少、长幼尊卑,都会沉浸在绚丽多彩的“年俗”喜悦之中。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煮煮肉,二十七杀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玩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这首古老又亲切的“年俗”歌谣从古代一直传唱至今,每次听到这首歌谣之时都会有一种过年的感觉。当各具特色的习俗轮番上演之时,实际上就是在提醒人们春节将近,从腊月二十三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五,人们都会沉浸在多姿多彩的新年习俗之中。

  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在民间被称为“小年”, 所谓小年顾名思义就是相对于大年而言。之所以会出现小年和大年的区别主要与民间过年习俗息息相关。在清朝之前小年一般都是在腊月二十四,但是清朝建立之后腊月二十三就变成了传统小年。

  在过小年的时候皇族都会举办祭天大典,而民间在小年这一天则会祭祀灶神。“言好事,回宫降吉祥”就是人们在祭灶神之时的祭词。实际上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家国都一切顺利,尤其是民间在小年这一天的习俗更为丰富。

  小年一到说明进入了过节的节奏,北方人会在腊月二十三扫尘、祭灶,简单说就是这样就家里打扫得一尘不染,这样做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迎接大年。希望在新的一年里干干净净、扫掉晦气,而祭灶也就是所谓的“祭祀灶神”。

  南方小年依然遵循腊月二十四的旧传统,民谚“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其实说的就是南方地区所小年时的扫尘习俗。相比较于北方来说南方对过小年更为重视,他们会在这一天张灯结彩、舞狮欢庆,以示对迎接大年的激动心情和幸福。

  过了小年之后一直到正月十五每一天都有特色习俗,比如,腊月二十五做豆腐、接玉皇、照田蚕、赶乱岁;腊月二十六“杀猪割肉”表示在这一天,需要将过年时要吃的主食准备完毕。当然在很多地区这一天也是“赶集日”。

  由于在古代社会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相对来说比较苦,日常生活中基本上都处于缺衣少粮的尴尬境地。所以大多数人都能在过年的时候吃上几顿好伙食,在进入腊月二十六时就要“杀年猪”,既是家中没有猪的人家也会赶集买一大块猪肉。

  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应和过年习俗,毕竟在过年时谁家都想吃一些平时吃不到的东西。所以从腊月二十三开始一直到除夕,人们几乎都奔走于购买各种年货的上。因为过大年时不管家里的经济条件好坏,都要吃上一顿热气腾腾、团圆和美的年夜饭。

  “岁除”指的是每年的最后一天,人们都习惯性的将“岁除”称为“除夕”,也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大年三十。“挨年近晚、岁穷月尽”说的正是除夕这一天,作为过去一年与新一年的临界点寓意除旧迎新。

  除夕这一天可以称得上是“年俗”的顶点,因为从古至今人们都会过大年情有独钟。人们在这天会举办各种各样的年俗活动,贴年红、祭祖、团年饭、守岁等习俗经久不息流传至今。每一项习俗都极具古代先民生活气息,同时也蕴含了古老的祭祀情怀。

  “贴年红” 实际上就是贴春联、福字、门神、年画等,特别具有过年气氛的喜庆元素。正常情况下都会在大年三十早上起来的时候,由家中的长辈忙前忙后贴在家中各处。主要的寓意就是看在新的一年里日子过得红红火火,一家人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年夜饭”作为大年三十中的重头戏,在中国人的心目中绝对占有非常特殊的寓意。因为在除夕当晚各家各户都会准备一桌丰盛的年夜饭,而无论身在何地的游子都会赶回家中,围坐在桌前与全家人吃一顿团圆饭。

  北方地区年夜饭中必须要有鱼、有鸡,寓意年年有余、吉祥如意。而南方则会有生蚝、生菜、发菜等食物,其寓意就是好市、发财、生财等。实际上除夕夜中的特色习俗年夜饭,其实就是一家人对未来生活的美好。

  吃过年夜饭之后一家人还会一起守岁,又称照虚耗、守岁火、照岁等。当然在北方地区又称为“熬年”,在除夕夜人们会点上火盆然后围坐子火盆周围,一边吃着瓜子、花生一边闲聊家常。实际上这个习俗的主要寓意就是迎接新年到来。

  并且家中晚辈还会给长辈拜年,而长辈则会的给晚辈压岁钱寓意“压住邪祟”。而收到压岁钱的晚辈则会一年健康平安,当然有的地区压岁钱并不会当面给小孩,而是在他们睡熟之后压在枕头底下期望平安。

  笔者认为春节中隐藏的这些既古老又极具寓意的习俗,其实就是中华民族在不断发展中积累下来的民族智慧。各种习俗其实都有其美好的寓意与期望,人们将日常生活中的习惯固定为习俗,同时又用习俗去映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这一系列富有民族特色的习俗其实就是古代先民的智慧结晶。

  当自然、人文以及对生活的美好期待融为一体之后,各种节日习俗也就应运而生。而古代先民们寄托在节日习俗中的希望,其实就是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当这些习俗历经几千年的洗礼之后流传至今,早已融入了每一个中国人的血脉之中。

  

0
0
0
0
0
0
0
0
下一篇:没有资料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条 查看

姓名: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一个

推荐文章更多

热门图文更多

最新文章更多

关于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帮助

合作伙伴:

CopyRight 2002-2012 青岛网-青岛生活信息网 技术支持 FX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