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青岛风俗 > 正文

青岛第一个民俗文化产业园、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启动2014-3-2青岛风俗

类别:青岛风俗 日期:2014-3-2 15:13:28 人气: 来源:

  [提要]沿烟青一级北行,临近鹤山,在正在建设的山东即墨蓝色新区内,青岛第一个民俗文化产业园、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6月7日启动。建成后的博览园是一处集成式的平台,一处融非物质遗产的文化博览、旅游观光、产业服务为一体的多元文化服务平台。

  沿烟青一级北行,临近鹤山,在正在建设的山东即墨蓝色新区内,青岛第一个民俗文化产业园、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6月7日启动。

  这个建筑面积6000余平方米的园区,是按照3景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的标准,由民间融资1000多万元承建的。“建成后的博览园是一处集成式的平台,一处融非物质遗产的文化博览、旅游观光、产业服务为一体的多元文化服务平台,”民俗文化产业园负责人卜晓宇如是介绍。

  “全息魔幻剧场”上演即墨柳腔

  走进民俗文化产业园大门,迎面看到一栋5层高、暖红色调的主题大楼,我们首先步入了楼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中心。

  一楼的“即墨传统历史文化展区”,正在建设放映厅,这里将以数码环幕电影的形式,再现即墨数千年的历史风貌。另一侧的“民风民俗展区”,集中展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田横祭海节》。正在布展的“民间文学展区”,即墨秃尾巴老李、即墨灵山老母传说、天柱山民间故事等数10项民间文学项目,已以图文形式呈现于眼前。

  在建的“民间工艺展厅”里,工人们已在摆放即墨老酒制作技艺的部件,大欧鸟笼、葛村榼子、即墨发制品、田横砚等数十项即墨传统技艺制作项目,都将在此集中展示,“在一个专门区域,从产品到制作技艺等较完整地引入,有助于‘非遗’项目保持本的延续。”卜晓宇说。

  第五个展区为 “传统戏剧展区”,“这里将建设全省第一个全息投影剧场,”卜晓宇介绍道,用来展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即墨柳腔。“用最前沿的信息技术展现最古老的艺术,有几分魔幻的味道,”他描述着剧场效果:和真人一样效果的三维立体形象,会突然出现在你眼前、身边,从即墨柳腔的几代传承人,到著名演员的表演、经典唱腔的演绎……

  为“非遗”传承人设立工作室

  在非遗博览园里,田横砚传承人刘朝阳有个60平方米的工作室,摆满了各种褐绿色的石头,有原石,有雕刻品,还有一些半成品的石砚。

  刘朝阳向记者介绍了田横砚的悠久过往:战国齐末即诞生,汉武帝时的贡品,采自海底绿石,由于石料珍贵开采困难,以后沉寂了千年,清末以来有零星挖掘,“田横砚每年只有一次开采时机,由于田横砚的石料硬,开采不易,只有冬季退大潮的四、五天最适宜开采,约在11月。”

  刘朝阳寄希望于这个 “非遗工作室”,他说:“田横砚的石质、历史底蕴的价值已确定,现在需要做的一件事是恢复工艺。由于年代太久远,许多工艺遗失,需要重新搜集挖掘,和国内外同行有更广泛的交流。”

  “这是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的一个的窗口,”卜晓宇一句话道出了许多民俗艺人的感受。

  “再不用天天窝在以前那间小瓦房了!”葛村榼子的传承人王承厚为这个新的开始而欣喜,他在这个民俗产业园也有了一个明亮的工作室,正准备着搬家。

  “全套的家活什都得进来,”他一一列数着,老辈传了几代的柳树墩工作台、几十副葛村榼子制作特有的雕刻刀具……

  王承厚的很多想法冒出来,他本想先送儿子参军,回来再磨练技艺,子承父业,但眼下,他想借助工作室再培养几个,葛村榼子是传了几百年的木制生活用具,现在都是王承厚自己手工制作,靠口碑在民间零星卖一点,王承厚觉得进了工作室后对外推介机会多了,规模肯定得上台阶!

  老想在这里开阔眼界,和业内同行多交流,也想了解国外的手工艺动态,增加他的木刻作品的花式,让老手艺来点儿创新。

  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工作室,展览中心已设置了12个,“已进来了5个‘非遗’项目的传承人!”卜晓宇介绍道。

  逛一逛 “非遗大集”:把老即墨的家底儿都亮出来

  博览园分南北两区,共设立三个中心,旅游产品展销中心就位于北区北楼。

  “这是我们第一个已成型的区域,”600平方米的展销大厅里,六大类别上千个品种的即墨民俗特色产品琳琅满目,卜晓宇兴奋地告诉记者,这个展区已为博览园按下了产业启动的 “快捷键”:开春以来,已有十几批旅行团队来此观光购物。

  从即墨黄酒、即墨花边,到各类即墨发制品等等,展区汇集了即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技艺及市内外地方传统特色产品,不少从未见过的民俗产品也来亮相:田横砚,田横婿糕……

  卜晓宇拿出一包手工制作的即墨麻片请大家品尝,风趣地说道,“绝对让你找到过去的老味道!”

  业内人士分析,青岛历史的根在即墨,“寻根游”、以及与之相伴的特色民俗产品旅游购物,还是一个未开发领域,“对这个市场的探试反响很不错,”卜晓宇欣喜地介绍,青岛市旅行社协会对此非常感兴趣,已有十多家旅行社和他们签了合作协议。

  打造“非遗”的产业流水线

  “全是原汁原味的老手艺做的,没一点添加剂,”在博览园内见到了即墨麻片传承人,他拿着一包新包装的产品兴致勃勃介绍着。

  这一历史悠久的即墨特产,近年来萎缩到了“尚存一息”的境地,在即墨东关街仅有两家几平方米的小店铺维持,每天几名老工人手工制作一点儿麻片,出售给周边百姓。但搬进民俗产业园后,博览园帮着即墨麻片的传承人申办OS (食品许可证),按现代企业要求组织生产,并开展策划、包装,小批量销售,已初见起色。

  “非遗”怎样与生产经营结合在一起?卜晓宇认为,一定要有 “造血”功能,要产业化。设置在产业园南区的产业项目服务中心,就是他们打造的一个运营平台。

  “首先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吸引非遗项目及传统文化产业项目入驻,”他介绍,从技艺的传承,到产品研发、生产交易、知识产权的登记、,这里要提供一条龙的服务。“来这里就感觉在上台阶,”田横砚的传承人刘朝阳高兴地告诉记者,目前已获得即墨“非遗”认定,园区正在帮他们申请市级、省级 “非遗”,还给开辟了一个小展区,专门展示田横砚的实物、历史。

  “非遗”产业化是个难度不小的系统工程,产品研发、市场定位、运营策划、营销、包装模式等各环节都有许多课题需要研究。“至少有了一个推介平台,”卜晓宇一句话概括,园区与高校合作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发中心,这成为他们非常倚重的一笔资源,

  “园区已派过来青大的团队,帮助我搞研发,他们的思和动作都非常快,”田横砚传承人刘朝阳在工作室里介绍,他现在想先在即墨市场推广,但团队已帮他制定了更系统的研发、推广方案,跃跃欲试!

  目前,青岛科技大学民俗研究生班在园区建了实习,已在着手帮助当地非遗项目进行产品研发、产品整合和包装等环节的运营。

  “非遗项目传承人也无需自己打牌子,”刘朝阳介绍道,园区有专门的团队帮助建电子销售网,解决好包装、销售问题。园区的销售经理三天两头过来洽谈,帮他制定传统销售和电商运营的方案,让他对未来心里很踏实。

  “我们期望给这些团队提供的政策及产业发展方面的一系列服务,能够激发传承人的创造活动,”卜晓宇介绍,目前已有即墨麻片、即墨油房、石磨房、特色餐饮等8个传统文化产业项目达成入驻博览园的协议。

  记者点评

  “非遗”博览园能否成为“孵化器”?

  正在成型的即墨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亮点不少,从即墨数十个列入各级名录的 “非遗”项目的集中展示,到即墨发制品、即墨老酒、即墨镶边等传统民俗工艺的现场制作加工,一个即墨版的“非遗博览馆”已撩开了面纱。借助旅游产业这辆“快车”,当地民俗产品、“非遗”产品的集中展销,已有了突破性的进展。众多的当地“非遗”传承人正在入驻,各自的工作室正在搭建。

  但应该看到,一切刚刚是个起步,旅游展销,只是为“非遗”产品开辟了一个销售的窗口。从工作室到产业,是着眼于构筑一个有利于促进非遗传统技艺传承和产品生产、交易流通、展示、激发传承人创造活动的机制和流程,但怎样运行好这个机制、效果如何?还是个未知数。

  现在来看是初步有了一个运作平台,汇聚了一些运营的要素:譬如有了研发团队,销售策划团队,有了车间等等,但显然不够,成型的运作思、细化的组织机制和配套的政策、资金扶持等,这一切都需要完善,形成一个完整有效的产业链条,才能真正发挥 “产业孵化器”的作用。“非遗”产业化是一个崭新的课题,成功的样本及其模式还没有出来,一切还仅仅是一个开端。某种程度上,民俗产业化这步棋能否走好、走活,是这个园区持续健康发展的一个关键。

关键词:青岛风俗
0
0
0
0
0
0
0
0

网友评论 ()条 查看

姓名: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一个

推荐文章更多

热门图文更多

最新文章更多

关于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帮助

合作伙伴:

CopyRight 2002-2012 青岛网-青岛生活信息网 技术支持 FX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