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青岛风俗 > 正文

剑三今何在:青岛本土作家王统照的传奇一生—青岛风俗

类别:青岛风俗 日期:2014-6-28 12:09:53 人气: 来源:

  是个富二代,却没有坐吃山空、变成纨绔子弟,才能卓著,从中学时就是“诸城三杰”之一;大学时曾参加五四运动,在火烧赵家楼的运动中因为摔倒无功而返。在青岛写下无数名篇,却因为政局的动荡而不已;到欧洲避过祸 ,在上海当过《文学》主编,也挨过饿,当教授因支持被解聘,一度靠变卖家产而活,青岛解放后官至文化局局长、省文联;婚姻幸福却也有过“婚外情”的插曲……这是著名文学家王统照无奈、曲折又辉煌的一生。作为一位青岛真正的本土作家,王统照观海二49号生活的30年间过 ,希望过,受伤过 ,但青岛在他心中的地位是无可替代的。

  少年才俊初生牛犊不怕虎

  萧条风雪困诗思,万籁无声夜柝迟。

  斗帐心愁惟梦医,穷途眼泪诉灯知。

  少年歌泣真哀乐,时世梳妆学慧痴。

  阅得忧患始,劳人莫使鬓添丝。

  少年王统照在《剑啸庐诗草》中就展露出过人的才气。

  王统照(1897年~1957年),字剑三,山东诸城相州镇人。他出生于一个地主家庭,是相州首富。5岁入私塾读书,王统照长子王济诚在一篇文章中回忆,父亲五六岁时 ,家里就请了学识渊博且精通数学的老先生为他授课。7岁丧父,其母李清是位坚韧刚毅又富有才气的女子,给他以很大影响。13岁从相州私立小学毕业后,考入县城高等小学,期间阅读了很多古籍文学作品。1913年毕业后,赴济南考入立第一中学。由于文章写得好,他与杨金城、友于被誉为省立一中的“诸城三杰”。1918年赴,就读于中国大学英国文学系。“五四”运动时 ,他参加过火烧赵家楼、痛打贼的,只是因为在队伍中摔倒,没能到达目的地。

  王统照的三儿子王立诚曾说,参加“五四”前后的文学运动,对父亲影响至深。作为一个富二代,且是王家的独生子(一个姐姐两个妹妹),他没有坐吃山空,也没有当纨绔子弟,而是鹤立鸡群地在文学史上崛起,确实与五四运动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1920年春,王统照在八道湾寓所和鲁迅第一次晤谈,此后多有书信交流。同年12月,他和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叶绍钧等12人共同发起成立现代著名文学“文学研究会”。

  “我第一次见到剑三,是1924年,印度诗人泰戈尔到了济南,在‘鸟’(旧议会别名)里,剑三任翻译,少年英俊,叫我不胜钦佩和羡慕。”臧克家在回忆文章中这样写道。当年8月,王统照留校任中国大学教授兼出版部主任,先后主编过《中国大学学报》、《曙光》、《晨光》、《文学旬刊》等刊物 ,不断创作发表作品。

  定居青岛海隅栖身做阶梯

  卅载定居地,秋晖共倚栏。

  双榆仍健在,大海自安澜。

  风雨昔年梦,童孙此日欢。

  夕阳绚金彩,动奇观。

  1956年,王统照在他位于青岛观海二49号的旧居照片上题了这首诗。

  如果说来青之前的王统照意气风发,顺风顺水,那么,他人生的一次重大转折发生在1926年。“他是1926年回到山东的,他母亲当时在青岛,因为病重,临终时让他把家业承担起来,因为他母亲是当地的大地主,以农业为主。他就哭着答应了。因为诸城不适合他创作,他家里在青岛有买卖,他小时候经常在诸城和青岛之间奔走。他喜欢青岛淳朴的民风,这里比较安定。他在观海二买地,自己出钱盖了 49号这一圈房子。那时那里住户不多,买地很便宜,他还在后面的观海山建了一个望海亭,能看到海,现在已经没有了 ,让日本人给毁了。”青岛文史专家、青岛大学教授刘增人告诉记者。对于王统照家里的布局,臧克家在回忆文章《剑三今何在》中如此描述:“我在(国立)青岛大学读书期间,不时到他的观海二寓所去。大铁门向西向,院子很小,一进大门,右手一座小平房,两个通间,这就是会客室。室内陈设简单,只有一张桌子,几把椅子和一匣‘全唐诗’。我一到,老工友上楼通报一声,一会儿看到主人扶着陡直的栏杆,滑梯似的飞跃而下。楼很小,又高高踞上,真可成为危楼了”。

  刚来青岛时,王统照很。尽管如此,王统照还是以其人品、文品和创作成就,成为本土作家的一面旗帜。因而,他也如“磁石”一般吸引众多“文人墨客”,他的居所成为文学青年和作家们的活动中心,闻一多、老舍、吴伯箫、洪深等人都是这里的常客。在青岛居住期间,他曾在铁中学 、市立中学等任教,不但自己创作了短篇小说《沉船》、长篇小说《山雨》、散文《青岛素描》、诗集《这时代》等佳作 ,还以、热情、诗一般的语言鼓励文学青年投身时代的。他在青岛撒播文学的种子,培植文学苗子,大力扶植过臧克家、于黑丁、杜宇、吴伯箫、王亚平等文学爱好者。臧克家的第一本诗集《烙印》就是王统照和闻一多等人帮忙出资出版的 。此外,王统照不但支持杜宇创办《青痕》,还于1929年亲自创办了《青潮》。1935年,王统照还与老舍、吴伯箫、洪深、杜宇、臧克家等12人在《青岛民报》创办《避暑录话》,“《避暑录话》的编辑部不是在老舍的寓所,就是在王统照的家,要不就是在小酒馆里,没有固定的地点。讨论讨论稿子就发一期,一共出了10期”。刘增人说。

关键词:青岛风俗
0
0
0
0
0
0
0
0

网友评论 ()条 查看

姓名: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一个

推荐文章更多

热门图文更多

最新文章更多

关于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帮助

合作伙伴:

CopyRight 2002-2012 青岛网-青岛生活信息网 技术支持 FXT All Rights Reserved